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武侠仙侠>斩邪> 第370章 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第370章 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入秋的京城,秋风萧索。每一次吹拂,都裹挟着不少沙尘,漫天飞舞,灰蒙蒙一片。当落下时,洒在屋顶上、街面上、树冠上。看上去,脏兮兮的样子,并且会一直如此,直到一场大雨降临,才或有可能清洗掉。
  然而秋冬的北地,气候干燥少雨,往往两三个月都落不下一滴水来。等到隆冬严寒,有雪花飘落,雪片濡染到那层尘垢,更显肮脏。
  风沙吹在紫禁城上,旗帜飞扬。
  有消息出来,今早圣上又咯血了。这个月,已经是第八次,后面几次,一次比一次密。现在的他,整天躺在床上,昏昏沉沉。
  自从病倒,皇帝就难以理事,朝野之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以七王子为首;另一派,以四王子、五王子为首。
  两派之间,夹着一个内阁首辅萧易安。
  四、五王子一直居于长安,根基深厚,然而七王子本来镇守凉州,有铁骑十万,彼此之间,倒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但归根到底,还得看皇帝心意如何,最后会把位置传给哪一个。在民意上,七王子占了上风。他战功显赫,性格沉稳,素有皇帝壮年风范。
  那时候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政务勤勉,宽以待民,王朝天下,一片欣欣向荣光景。
  只可惜,到了晚年,皇帝开始沉醉丹药之道,要求长生,因此生活荒诞起来,疏于政事,最终导致各大州域刺史拥兵自重,再难以驾驭,并渐渐形成了割据之势,埋下了现在石破军作反的祸根。
  对此,朝野之上,很多人都觉得国师净往责无旁贷。
  释家也有长生道,号称极乐世界。
  自从净往担任国师以来,皇帝每天敲木鱼听经的时间比审阅奏章的时间要多得多。
  属于老皇帝的时代注定将一去不复返,当下关键在于如何力挽狂澜,平定天下。
  这需要一位勇猛之帝!
  譬如七王子。
  老皇帝大概也是有此主张,否则何以会把七王子从凉州召回京城?
  只是,皇宫之中,每天木鱼诵经不断,但圣旨始终不见出。
  各王子心里着急,各大臣心里着急,整个天下,都在着急。
  石破军反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了雍州,雍州刺史郭宏图连夜带着满车美人逃到京城里告状,成为一大笑料。许多人心中恍然:原来不是每一个封疆大吏都能打的。
  郭宏图此举,使得朝野哗然。当即有御史上书,言辞激烈,要治郭宏图失土之罪,该打入天牢。
  好在郭宏图在京城也有人,多年以来,每年打点的无数银子还是起了作用。一番扯皮之下,他被定了“失职”,被软禁起来。
  说是软禁,那府邸如同花园一般,宽敞可跑马,假山流水,亭台阁谢。景色宜人,当然少不得一大群莺莺燕燕,每天饮酒作乐,颇有乐不思雍之意。
  石破军大兵压境,进迫中州,天下为之震动。朝野中幸得还有萧易安没有慌神,赶紧请圣旨,号召天下勤王,并封李恒威为镇国大将军,统领三十万联军在中州边境集结,形成防御战线,总算缓住了蛮军的脚步。
  石破军叛乱,在某种程度上还缓解了王子争位的激烈矛盾。好比兄弟们正在家里争家产,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有外人打上门来了。
  古书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李恒威忠于国,乃是上将,对付石破军有一定把握,暂时可压得住。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扬州元文昌上书,称管辖下泾县县令陈道远贪赃枉法,鱼肉乡里,大兴土木,无法无天。南阳知府接到状告,派兵拿人,不想陈道远蛮横不服,胆敢反抗,还杀了南阳府的人,简直胆大包天,形同叛逆……
  元文昌洋洋洒洒,千字奏章,陈述陈道远数大罪状。因此要朝廷下旨,削去陈道远所有功名,贬为白丁,再依法缉捕,交给大理寺审判。
  这封奏章,掀起了轩然大波。
  陈道远谁人?
  新科状元,三元及第,更重要的是,还是皇帝钦命的。想当日,陈三郎会试文章开始之际并未得到青睐,不在一甲之中,却是皇帝看了数卷文章皆不合心意,痛斥大臣,连着两次,才终于把他的文章放上来了,被皇帝一眼看中。
  再说了,陈道远这个泾县县令也是皇帝钦命的。
  依照正常程序,会试前三名,一般都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事,极少外放。翰林院乃人才基地,熬得几年,很快就能上位。这也是对于一甲进士的褒奖,以及看重。
  陈道远倒好,直接让一封密旨弄到泾县当七品县令去了。县令当然没有养在翰林院里好,许多人觉得,这是陈道远被贬。
  问题在于,皇帝又御赐了一把剑给他,这里面就有文章了。
  世间万事,但凡与钦命御赐沾上了关系,便具备了某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值得深究。
  许多人都搞不懂皇帝葫芦里卖什么药,让人费解。有一种说法是皇帝想以陈道远为棋子,安插到泾县里,能试探下元文昌的态度。
  这个说法被不少人认可。
  也有人认为皇帝此举并不高明,或会刺激到元文昌,让他起兵作反,从而适得其反。
  持这般态度的,多是保守派。
  皇帝突如其来的病倒,让这个争议告一段落,元文昌没有动静,石破军已经反了。
  满朝文武,焦头烂额。
  但这只是开端,这不,元文昌开始出题发难了。
  元文昌与陈道远之间的是非矛盾,明眼人都心里亮堂堂的,两者为人,大伙儿也是一清二楚。其实到了这个份上,事实如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边的人,哪一个最不能得罪。
  答案显而易见。
  当即便有大臣上书,要陈道远返京请罪。陈述缘由,再做定夺。
  这个主张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同意,在他们看来,当下之急,大局为重,先要稳住元文昌再说。
  只是一片杂乱之下,谁都不知道陈三郎人在何处。好几天后,才有消息传回,说陈三郎跑到雍州去了。
  朝野再度哗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