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最风流> 61五更鼓角声悲壮(中)

61五更鼓角声悲壮(中)

  感冒好多了,明天大概能正常更。
  ——
  上万人的会战不能一窝蜂的上,需要有具体的分工和先后进发的顺序。
  《尉缭子》中说道:把作战的军队分成四支,分卒、兴军、踵军、大军。
  大军是主攻部队。踵军先於大军出发,离大军百里,带三天的粮食,与大军约好作战时间,等时间一到就大会餐,进入临战状态。兴军又先於踵军出发,离踵军百里,离大军二百里,带六天的粮食,为后续部队做好战备。分卒负责占领有利地形,战斗胜利时追击敌人,暂驻待机时紧逼敌人。
  荀贞这一路三千人的队伍就相当於踵军。
  到了襄城后,他直接回到营中,把荀攸、许仲、江禽、高素、陈褒、刘邓、荀成等人叫来,召开战前会议,分配战前任务。
  荀贞、戏志才和程偃等人路上走得很快,只用了半天就从阳翟回到了襄城。
  这会儿午时,正是军中用饭之时。按照荀贞的军令,军官必须和士卒同食,许仲等人多在吃饭,接到召令后,他们把食盒一丢,急匆匆得就赶来了。高素的嘴角还沾着米粒,刘邓的衣襟上都是汤渍。到来后,七嘴八舌地问荀贞:“怎么昨天去,今天就回来了?”
  得了陈褒的提醒,高素把嘴角上的米粒抹掉,兴致勃勃地问道:“听说朱将军带了北军五校和三河骑士来,北军是天下精锐,三河多侠士剑客,不知军威如何?定然十分壮观吧!有他们来,灭掉波才还不是易如反掌?”
  刘邓、江禽等人对朱俊、北军五校、三河骑士也非常好奇,问个不住。
  也难怪他们好奇。
  朱俊乃朝廷名将,六年前旬月定交趾,天下知名。北军之设起自前汉,原是京师宿卫军,最盛时有八校之多,达数万之众,后来渐渐转变成野战军,入本朝以来,兵额虽被大量缩减,被裁撤为五校,三四千步骑,但只要有征战之事,他们就必会在出征之列,常从将军出征,或西北击羌人,或南下定乱,有的乃至长期屯驻边疆,是鼎鼎大名的一支王牌野战军。三河,即河内、河南、河东,地处京畿,故韩魏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奇节锐士,民风剽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朝廷派来的“天兵”、“王师”。
  荀贞手下的这些人,许仲、江禽也好,高素、陈褒也罢,别看近期他们立下了多少战功,说白了,其实都是乡下的土包子。在遇到荀贞之前,许仲、江禽只是在西乡有点名声,高素也仅仅是一个乡下地主的儿子,陈褒更不用提,一个小小的野亭亭卒,故此,虽然他们跟着荀贞多次大败过黄巾军,但在朝廷来的“将军”、鼎鼎有名的北军五校、天子脚下的三河骑士面前,他们难免会兴奋好奇,同时自惭形秽。
  荀贞说道:“我昨天傍晚到的阳翟,在太守府议完事后,今儿一早便回来了,朱将军所带之军在县外屯驻,军威如何,我无缘得见,想来应是极好的。”
  “议完事?都议了什么?”诸将说完朱俊、北军五校、三河骑士,这会儿才又想起来接着问,“对啊,怎么昨天去,今天就回来了?荀君,府君给咱们什么奖赏了?”
  “奖赏暂还没提,朱将军决定救援舞阳,渡河击贼,令我与志才先回襄城,为大军到来做准备。”
  “要救援舞阳、渡河击贼?”
  帐中诸人闻听此言,大多喜笑颜开,说道:“王师至,贼兵必反手可定!荀君,府君和朱将军给了吾等什么任务?叫做些什么准备?”
  “两个任务:一是多派哨骑去对岸,打探贼兵近况,一是砍伐树木、制作土囊,为大军渡河做准备。”
  高素有些失望,说道:“没叫吾部当先锋么?”他这个土包子想在朝廷的王师面前表现表现自家的勇武。
  荀贞对朱俊这么急着南下本有异议,哪里还会争着去做这个先锋?敷衍说道:“朱将军善战,必有定计,做不做先锋,等朱将军带兵到后再说。”
  诸将接了命令,分头行事。有的指挥部卒去砍伐树木,有的向县中征收布囊,以用来装土。
  等他们走后,荀攸对荀贞说道:“贞之,王师至,贼兵不日可定,你怎么反而郁郁不乐呢?”
  荀贞叹了口气,说道:“贼兵若能不日而定自是最好,我只担忧不能旗开得胜啊。”
  “此话怎讲?”
  “朱将军所带之军虽有万众,然多半是临时招募来的京畿壮勇,没受过什么操练,只是编了编什伍,定了定部曲,在铠甲、兵器上比贼兵强而已,在其它地方,如阵伍、军纪等方面比贼兵强不了多少。他们从洛阳出发,趋行数百里,过轘辕关,东入吾郡,先战轮氏、阳城两县,未经休整,现便又要马不停蹄地继续南下,我恐怕这场仗不好打。”
  荀攸想了一下,说道:“恐怕朱将军正是因为考虑到他所部人马多是临时招募来的京畿壮勇,所以才急着南下击贼啊!”
  “此话何意?”
  “若是百战老卒,那么在阳翟休整几日也未尝不可,而今朱将军所带多为临时招募来的京畿壮勇,所恃者一口气而已,若是入吾郡后停顿不战,这股气泄了,兵就不好带了。”
  荀攸说的也是事实。临时招募来的壮勇不比身经百战的老卒,若在阳翟待得久了,任黄巾在汝水南岸攻城略地,等他们的捷报一再传来后,恐怕士气就会下落,不利与黄巾军作战。
  “你说的也有道理。”
  荀攸笑道:“王师连复两县,士气正盛,而反过来看贼兵虽也接连攻陷了两县,可舞阳却迟迟不能下,这说明他们军卒已疲,这一场仗也不是不能打的。”
  朱俊已经做出决定,荀贞、荀攸、戏志才他们再说什么也没有用,只有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朱俊带了上万人马,行速比荀贞、戏志才他们慢得多,次日上午才到襄城。
  这时,荀贞已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对岸黄巾军的情报。
  他带着荀攸、戏志才、乐进、陈褒、江禽、高素等人并及李瓒这些县中衣冠到县外迎接朱俊。
  出乎他的意料,文太守也随军来了。
  转念一想,也并不奇怪。
  文太守身为一郡太守,保境安民是他的本分。先前他可以以坐镇指挥为由留在阳翟,现今朱俊带着王师来了,他身为地主,没理由滞留不进了。更何况,他还是个“待罪之身”,估计他也想借机立个功劳,以使朱俊能帮他在朝中说句话,减轻罪责。
  人到一万,无边无沿。
  朱俊他们是从西北边来的,荀贞等人在县西北相迎,展目远望,只见官道上车骑旌旗,矛戟如林,行军队伍足有数里之长,前为骑士,后为步卒。两三千骑士策马扬威,六七八步卒持矛前行。远望之下,烟尘弥漫,军容甚盛。
  最前边是朱俊、文太守和那个姓魏的越骑校尉,三个人皆未乘车,都骑着马,冠带黑衣,银印青绶,革带佩剑,一干的军中将校与郡府吏员随从其后。人群中,荀贞看到了费畅、钟繇、王兰等人,还看到了孙坚。他与帐下诸人并及李瓒等县中诸姓迎接上去。
  迎接的人群除了他们,还有数百选出来的县民,扶老携幼,跪拜道边,箪食壶酒,共迎师旅。几个拄着长九尺的鸠头拐杖站的老者跟着荀贞等人上前。
  走到军前,朱俊、文太守、魏姓校尉等人下马,李瓒代表县中父老迎接王师,拄鸠杖的老者们颤巍巍地奉酒给朱俊。鸠杖就是王杖,给年高德劭者授杖之法始自周朝。汉法:七十以上得授王杖,持杖的待遇与持节同,身份比六百石吏,入官寺不趋,得行驰道,以示尊老之意。
  朱俊忙快步上前,接过酒,说道:“怎敢劳长者相迎!”
  李瓒说道:“闻将军率王师到,县民不胜雀跃。贼起至今,吾县深受荼毒之苦,十室五空,死者枕藉於道,今终将王师盼到,吾民有救矣!这椀酒,为将军洗尘,请将军饮下。”
  “今次,我率三万精锐先发,皇甫将军带五万大军随后,来贵郡,就是为国家杀贼,为百姓平乱的!”朱俊端起酒椀一饮而尽,一手拿着椀,一手握住剑柄,慷慨地说道,“后天我就率部渡河,为父老除此残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