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汉魏文魁> 第805章 吾当染指

第805章 吾当染指

  是勋对老曹多少还是有点儿感情的,当然以他后世的灵魂,是根本体会不到这年月士大夫习惯的什么“君臣之情”,他对曹操,掺杂着对熟人的亲近、对领导的敬畏,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前一世还是个三国历史爱好者的时候,他就说不上是曹粉,只是觉得较之孙权的刻薄寡恩,以及刘备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粉饰,曹操的形象看上去更真实一些罢了——即便小人,那也是个坦坦荡荡的真小人。
  当然啦,必须承认,曹操算是个英雄,正如刘备、孙权亦可谓英雄也,他们都是引领一时、创建盖世功业的人杰。或谓曹操是枭雄,因为他野心素著、猜疑心大,且杀戮颇重,但又有哪个英雄是纯洁无垢的?非常之人乃行非常之事,刘备、孙权同样逃不掉枭雄之讥。或谓曹操是奸雄,但所谓“奸”是相对于“忠”而言的,曹操实有功于国家社稷也,就算他有欺压汉献帝之实,但本来就对封建君臣之道不怎么感冒的是勋,又岂会在乎这个“奸”字?
  是勋在穿越到此世后,很快就巴结上了曹操,而没有去找另两位,一则觉得曹操比较对自己的脾性,或许能够合得上拍;二则曹操更重视文化事业,自己欲以诗文入仕,道路会比较畅通;三是曹操占据中原形胜之地,比那两位都更有统一宇内的可能性——他可不想一辈子都窝在开发程度较低的四川或者江南地区。
  投曹之后,终究相识二十年许,一起扶持着经过了多少惊涛骇浪,曹操对待自己也颇为不错,故此乍闻曹操之死,心中便油然涌出了一阵悲怆感怀。惊愕过后,忍不住鼻子一酸,眼圈见红,随即想到无意义的“君臣之情”还必须着重表现出来,干脆低一低头,趁势硬挤几滴眼泪出来。这年月士大夫皆着大袖长衫,倒是合适遮脸,只要表演得当,乃使他人看来,一分悲伤可徒增至七分也。
  袖子一遮到脸上,是勋当即就嚎起来了:“昊天不吊,使召我主,呜呼痛哉~~”曹仁赶紧一把揽住是勋的肩膀:“宏辅噤声!今特密此事,为使蜀中人心不致动摇也。”
  是勋心说正好,以我对曹操的感情,听闻死讯,当然不可能不悲恸,但也就默默地悼念,哀哀地叹息罢了,真要我象死了亲娘老子那般哭嚎,终究不是专业演员,这任务有点儿沉重……于是借着曹仁的警示和劝慰,假装一咬牙关,生把哭声给噎了回去。
  随即脑海中倏忽一亮,假装抹抹眼泪之后,便即开口问道:“陛下何日龙驭上宾耶?”曹仁答道:“先帝十一月既望崩,今太孙已登基矣。”
  是勋眉头一拧,急问曹仁:“然则罪我者,非陛……先帝也,实时君乎?”曹仁心说你丫脑筋倒是转得真快……无奈之下,只得实言相告,说确实是曹髦下的此道诏旨——“但云乃先帝遗诏,故吾不得不从耳。”
  是勋心说曹髦你疯了心啦!曹操可以抑压我,你一半大孩子也敢这么干?说什么“先帝遗诏”,曹操若还得生,或行此计,若知将死,断不肯为!之所以急着遣自己伐蜀,并且计划趁机削夺自己的勋职、打压自己的声望和势力,都为了归谤自身,而免子孙招怨。如今曹操已然死了,不管是不是遗诏,终究这条诏旨是曹髦所发,别说自己,换了任何什么人都不可能不因此而暗中怨恨曹髦啊,嫌隙若生,后患无穷,以曹操之智,不可能瞧不明白这一点哪。
  要么曹操临终前病糊涂了,要么就是曹髦矫诏自为。可是究竟是因为小年轻不懂事,所以在情势变更的情况下仍然执著于施行曹操原本的计划呢,还是曹髦表面上恭敬,其实一直对自己心怀怨怼?他是在责怪我当初没能够保下曹昂的太子之位吗?
  臣若怨君,不可立朝;君若怨臣,臣有死而已!台上坐着这么一位跟自己有心结的皇帝,自己的前途可比原本预想的更要不妙哪!
  想到这里,面孔“刷”的一下就沉下来了。
  论政治敏感度,曹子孝虽然不如是宏辅,亦为官数十载,是勋心里大致是怎么想的,他肯定也能够猜想得到。当即握住是勋的手,开导他说:“天子尚幼,新逢亲丧,或有举止失措事,吾等为其长辈、国家重臣,自当宽宏包容,并教之成人,致之尧舜也。宏辅不当私有所怨。”
  是勋嘴角微微一颤,回答道:“此非人君所当为也。设定蜀非我,乃为他将,是逼之反矣。昔齐襄诓言瓜代,遂有连、管之乱;郑灵不容染指,乃致子公弑主……”
  他提了两件旧事,都是因为国君言行不谨,开罪了大臣,导致国家动乱,甚至身丧人手的。一件事是齐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边,随口许诺瓜时而往,“及瓜而代”——你们是瓜熟时节出差的,那么等瓜再熟,也就是一年之后,我便会遣人接替——可是到了期限不但不换人,反而责骂遣人来探问消息的二大夫,于是连称、管至父便即煽动叛乱,取了齐襄公的性命。
  第二件事,郑灵公召见公子宋(子公)和公子归生(子家),入殿之前,公子宋突然食指大动,认为必有美味可享;入殿之后,见鼎中烹鼋,二人乃相视而笑。可是郑灵公固不使公子宋食,公子宋大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最终联合公子归生弑杀了郑灵公。
  曹仁听是勋提起这两个例子,当场惊得面无人色:“宏辅慎言,卿欲何为?!”是勋一时恼怒,话才出口,也觉得不大合适,当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解释道:“吾受先帝重恩,即为时君所放,亦当行吟泽畔,安敢怨怼耶?”“行吟泽畔”是《楚辞.渔父》中语,那意思我跟屈原一样,都是大忠臣哪——“若他人,则不可料矣。如子孝所言,吾等为时君长辈、国家重臣,自当宽宏包容,并教之成人,致之尧舜也——可即交割,急归洛阳,以谏诤之。”
  我没什么坏心思,我自己受点儿委屈也没什么,但必须担负起老臣的责任来,回洛阳去劝谏皇帝:你这么做不对,容易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曹仁拍拍是勋的手背,劝慰道:“亦不必急于一时也。”你远来劳顿,又乍闻先帝驾崩事,所以举止有点儿失措,说话有点儿出格,我也不来怪你。还是赶紧下去好生歇息,咱们明天再交接兵权吧。
  是勋回到寝处,翻来覆去睡不着,越想越是恼火,心中不禁冒出一句话来:“象这样的曹丕,将来如何伺候得了?”这话据说是冯国璋说的。民间纷传,袁克定煽动袁世凯称帝,冯国璋素不值克定为人,乃有是语——大总统可以做皇帝,问题那就必然立克定做太子啊,那家伙刻薄寡恩一如曹丕(当然是演义中的曹丕),做他的臣子,咱们可有的苦头吃啦!
  是勋从前还挺喜欢曹髦的,认为这孩子聪明可喜,继承了他老爹的忠厚秉性,但性格尚未成型,应该不会似他老爹那般迂腐吧,或可承继大业也。只可惜曹操死得太早了,曹髦尚未成年,心智不全,乃致有此恶政。那么,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呢?
  曹操死了,自己如今可真的是功高震主啦,从来到此地步的人臣,只有两条道路可走,要么取而代之,要么身死族灭——即便如霍光等能得好死,子孙恐怕也难以保全。
  是勋从来也没有奢望过以是代曹,不敢想自己是不是会变成原本历史上的司马懿,因为很不现实嘛。遍查史书,权臣篡位只存在于两种可能性下:一,乱世中掌握了军权,比如说刘裕、李渊、赵匡胤;二,有强大的家族势力作为依靠,比如说王莽、司马懿。然而是家有谁啊?是仪那老东西基本上已经算是跟自己翻脸了,是宽向来跟自家不大对付,是著是废物……就算是纡、是峻颇为相善,终究不是亲兄弟,靠谱系数要大打折扣。
  唯一的可能性,是从是复、是郯开始,连续两三代广生儿女、厚殖势力,成一大家……到那时候自己早就挂了,想那么远干嘛?是勋期望接替诸曹夏侯来继续维持中国政权稳定的,也并非自己或者是家人,而是指诸葛亮、司马懿、郭淮等门生,张既、孙资、贾逵等故吏,以及通过科举发迹的源源不竭的寒门人士。
  只有这样,这个王朝才有可能延续数代乃至十数代,如汉、唐一般辉耀历史,而非东晋、南宋那般苟且孱弱,或者西晋、十六国那般倏兴倏灭吧。但使中国稳定、强大,“五胡乱华”的悲剧就绝不会发生!
  可是曹髦要是就这德性,谁知道政局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看起来,我暂时还不能抽身而去啊。
  翌日起身,即与曹仁交接兵权,然后统率部曲,经子午道直抵长安,再从长安折向洛阳——等到得洛阳郊外,已经是延康七年的正月下旬啦——哦不,途中便已得知,新帝曹髦在正旦日改元,因河南尹裴潜所奏,诏定土德,乃更年号为“黄初”。
  其实王朝德性这种玩意儿,曹操初受汉禅的时候就有人提起过,说本朝应为土德,以继汉火,还举出“当涂高”和某处黄龙现等诸多例子来证明。但是遭到了是勋的反对,是勋说:“五行之论,周礼不载,圣人不言,唯邹衍妄撰耳,董子(董仲舒)所言三统,亦与五行无涉。后刘歆为王莽造势,乃云相生,光武因之,谬种流传……”
  说白了,这什么五行啊、五德啊,都不是儒家正统说法——刘歆那种混蛋的话你也信?
  “秦初命水德,汉高因之,张苍证之,抵刘歆乃云火德。则汉德为水?为火?若云为火,前汉尚黑,垂二百年;若云为水,后汉尚赤,亦二百年矣。若有错讹,于国无扰,社稷不堕,则德性何所益耶?”前汉说自己是水德,后汉说自己是火德,总有一个错的吧?可是就算错了,也没见上天震怒,国家崩坏啊,那么咱还搞这一套有什么意义呢?
  曹操本人也不怎么迷信,便即听从是勋所言,暂寝此议。可是到了曹髦上台,终究小孩子喜欢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又不大清楚前事,听得裴潜一奏,貌似有理,当即就信了,于是始明土德。
  此事暂且不表,且说是勋行至洛阳郊外,距离尚有十余里地,天色尚早,却特意停了下来,入寄驿舍。道理倒是也说得通,这要是万一路上堵车(?),就差一步没能进城,城门关了,到时候我连睡觉的地方都找不到啊。还是等明天天亮再走吧。
  可是他却不睡,倚在寝室榻上,只是呆呆地出神。直至亥时,门外忽报:“启禀主公,城中来人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