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明朝败家子> 第347章 一份令人心惊的奏疏

第347章 一份令人心惊的奏疏

  虽是陛下宽宏大量,可马文升依旧高兴不起来。
  兵部的舰队覆灭,堂堂大明,居然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几艘不靠谱的破船和一个庶吉士的身上!
  其实身为兵部尚书,马文升理应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下西洋应当停止,因为以徐经为首的舰队,能找到新航线的机会,微乎其微。
  可是此时,他已没有老脸提出任何建议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的心理有些犯贱,居然也是隐隐的期盼着,徐经他们可以顺利回来,给大明寻到航线。
  这是一种ri了狗的心理,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可他心里竟也不禁在安慰自己,或许那人间渣滓王不仕当真可以平安回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惜大明的天子,是管不了海洋的。
  因为那王命所不能到达之处,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脚下是汹涌的浪潮,整个汪洋,对于大明而言,是一团迷雾,那迷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凶险,大明一无所知。
  弘治皇帝既然已经下达了旨意,自然也就不打算继续深究这件事了!
  他是个有气度而且肯干实事的皇帝,对他之来说,与其每日为此而殚精竭虑,不如做好眼下的事。
  弘治皇帝面露平静地道:“朕信太子与方卿家,方卿家既为其弟子作保,那么一切下西洋的准备,就按着此前的章程,按部就班吧。”
  他顿了顿,又道:“此前,朕命太子安置流民,今日太子与方卿家特来禀奏此事,这也是朝廷的公事,诸卿家就随朕一起听奏报吧。”
  刘健心乱如麻,可是听了陛下的话,也不得不定下心来。
  他知道陛下心里其实也很乱,更知道陛下会忧心如焚,也知道陛下定会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样子,因为……
  他是天子,是万千人的君父,百官和军民,都在看着他,以他马首是瞻,所以心里有再多的不确定,他也必须端庄持重,行礼如仪,给予天下百官万民们信心。
  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也是如此,只要皇帝和自己这首辅大学士足够镇定了,大家才能吃下定心丸,做好自己本分的事。
  刘健定了点神,露出微笑道:“臣遵旨。”
  “都赐座吧。”弘治皇帝压了压手。
  诸臣俱都坐下,将目光便都落在了太子的身上。
  朱厚照深吸了一口气,道:“父皇命儿臣赈济密云灾民,儿臣幸不辱命,这是关于赈济灾民的奏报,恳请陛下过目。”
  足足一大沓的奏疏,方继藩一份,朱厚照一份,整理在了一起,看起来有一部书那么厚,所以之前弘治皇帝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才会那般吃惊。
  而刘健等人,自也是在心里暗暗吃惊起来。
  这么多?
  万言书,他们是看过的,可这……只怕有十万言了吧。
  居然如此啰嗦?
  刘健不禁头皮发麻,想起当年,洪武皇帝在时,一个大臣上奏时,啰啰嗦嗦的,结果遭了洪武皇帝的暴打。
  据说洪武皇帝身材魁梧,又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而那位大臣身体孱弱,之乎者也一大堆之后,洪武皇帝实在受不了了,直接将其按在地上,足足打了一炷香时间,以至于到了现在,人们想起此事,都不免心有余悸。
  至少后来的臣子们,再不敢这般啰嗦了,有事便说事,因而万言书,见的还真不多。
  弘治皇帝对这一沓奏疏,也表现出了轻视的态度。
  奏疏……何须这么多废话?
  萧敬抱着奏疏,送到了弘治皇帝的案牍上,弘治皇帝不以为然地打开,却是发现入目的第一行,竟没有什么啰嗦的迹象,而是直接进入了正题。
  “张三八,其户三人,有五旬老母,染病;其子张小虎,七岁,无病;密云藤庄人;颇有气力,勤恳,其母之病,勉强得到救治,平日擅耕作,会木工,为人忠厚,若其母在,可以安置于西山耕作,或调入匠房听用;若其母不在,明年开春,可暂令其子在西山读书,而命千户所领张三八出大同,至关外暂居开垦……”
  “李六,户七人,兄弟四人,有子女三人,李六之弟,手残……”
  弘治皇帝瞳孔收缩,这奏疏里,几乎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有的,其实只是细致无比的记录。
  每一户人家有多少人口,家庭情况如何,是否家里有伤残,是否有病人,乃至于家里有几个孩子,他们的性格大致如何,都是一清二楚,上头并没有什么优美的词句,更没有之乎者也,可每一个人的姓名、年龄、特长,乃至于在西山的表现,都是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弘治皇帝下意识的看了朱厚照一眼,接着又极震撼地继续看下去。
  这是他所收到的,第一份如此详尽的奏疏,各地的州县,但凡是牵涉到赈济灾民的,无论这个人是能吏还是是个庸官,他们的奏疏,多是大抵的说明一下情况,而太子的这份上奏,可谓是恒古未有。
  虽然看上去,似是很粗鄙,可里头每一户的调查都十分直观,甚至在这个李六之下,还有专门的备注,说明了李六四兄弟,有有三个兄弟没有娶妻的情况,还有李六的父亲,是因为惹了官司,蒙冤气死,因而李六四兄弟对官府多有怨言,最后是朱厚照歪歪扭扭的笔迹,认为李六父亲的案子应发还密云县重审,固然刘老爹已死,可是非曲直还需重新厘清,既还死去的人一个清白,也给活人们一个交代。
  李家四兄弟踏实肯干,在得知朱厚照愿意发文重审之后,极为感激。而在这下头,还有方继藩的笔迹,方继藩认为,关外乃苦寒之地,出关开垦,虽可奖励其土地,可单凭如此,关内汉民千百年来对关外的恐惧,依旧还未消散,第一批移居的汉民,必须在予以恩惠的情况之下,还需让他们对朝廷心怀感激之情,太子殿下重审此案极为重要,李家四兄弟除一人手残之外,其余三人都是孔武有力之辈,到时迁徙出关,将来随时可将其征辟为民兵,以备不测。
  看了这些,弘治皇帝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奏疏,真是越看越是心惊。
  每一户人家都是细致到了极点。
  乃至于弘治皇帝只需大抵浏览,便立即对这户人家有了大致的印象,知晓了他们成为流民的原因,知道了他们的家庭近况,大致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甚至……下头在朱厚照和方继藩的小注里,还大抵为他们的未来,做了各种的铺排。
  第三户,是个叫程武的人,家里人都饿死了,孑身一人,年轻时曾跟着师傅打铁,此后因为灾荒,颠沛流离!这个人性子粗暴,没有牵挂,可能将留在西山,作为铁匠,修补农具。
  还有……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下去,弘治皇帝翻了一页又一页,竟是懵了。
  这就是他们赈济灾民的成果?
  要完成这些,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啊。
  两三百户人家,上千人,想要完成这些,就必须做到对每一户人都有极深的了解,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他一页页的翻下去,后面的情况,大抵差不多。
  可通过这份奏疏,弘治皇帝……方才意识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民情。
  里头的每一个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过去,有各自的技艺,也都有缺点,而再根据这些,对他们的未来予以安排。
  这绝不是简单的赈济。
  简单的赈济就是,到了荒年,朝廷给你们一口饭吃,保证你们不会被饿死,等荒年一过,拍拍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而这……竟有一点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味。
  不从根本的解决这些流民的出入,又有何用?来年只是继续让他们颠沛流离罢了!
  可在这里,太子和方继藩显得极用心,竟在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谋一条出入,有的人可以出关开垦,可是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家里有病了的父母,还是不宜出关,可以让他暂时在西山做工尽孝,而有的人,家里有孩子,还是留其孩子在西山读书,再将这人送去关外;而有的人掌握了不同的技艺,自然……另有安排。
  每一个安排,都不只是让你去做什么这样简单,而是一切都有所本,这……
  民间疾苦,体察民情……
  这些曾经弘治皇帝,和文武百官们挂在嘴边的话,从前倒是说的无比自然。
  直到了看了这份奏疏……
  弘治皇帝的老脸,竟是下意识的微微一红。
  有一种羞愧到无地自容的感觉。
  方才太子在那振振有词,他还有几分恼怒,而现在,这恼怒……已是一扫而空了。
  三百户,一千多人啊……
  太子说自己洗过衣,造过饭,亲自带领大家开垦,这些话,本来弘治皇帝认为其在吹牛。
  可现在……
  弘治皇帝心头……只有震撼!
  他信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