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

  地基倒不难,他铲平一块地,在四角打进四根竹竿,之间绑上绳子,作为基准,沿着这四条线在地上挖出十厘米深的方块,夯平土地,四边固定上等高的木板,将混好的水泥倒进去,再铺上一层编成十字网的细竹竿作为筋骨,再浇一层水泥,用木铲推平,再和何田一人蹲在一边,用一根四方木棍推一次,水泥面就十分平滑了。
  水泥地基凝固后,易弦用砖头和水泥盖起灶台,台面上铺的是之前做好的玄武岩石砖。
  石砖和台面风干后,他开始建那个“小雪屋”了。
  他似乎非常享受这个建造的过程,每次何田跑来的时候,都看到他面带浅浅的微笑。
  这个小屋子的圆形底部的建造过程虽然有些难度,但跟接下来建造房顶的拱券型开口的难度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易弦先用几根十厘米长的小木头柱子固定住两块半圆形木板。这个木框,就是做拱券最重要的工具。
  接着,他用两块方木块放在开口两侧,再放上半圆形木板做成的木框,之后,就可以将砖块沿着木框的弧度一块一块盖上去,砖块之间涂上水泥固定。等水泥干了,去掉木框,拱券就建好了。
  古罗马的很多伟大建筑——凯旋门、引水渠、拱形隧道、角斗场……全都用到过这样的建筑方法。
  接下来,易弦用了更让何田震惊的建筑手法——他用竹篾做成支撑架子,一层一层砌起砖头,“小雪屋”的半球型顶部一点点成型,顶部的圆圈越来越小,只剩下一个小圆洞的时候,何田不禁伸手去摸了摸水泥还没干的球顶,“万神殿就是这么建成的吧?”
  等水泥干了,拆掉圆顶内部用来支撑结构的架子,最终完成的圆顶没有一根柱子。
  “嗯。”易弦盖这一部分时速度比之前更快,显然是从前做过很多次了,“罗马的万神殿,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美国的白宫……全用的是同样的手法。”
  他放好最后一块石砖,“人类的文明真是……”他抿唇,像是想要微笑,又像是有些迷惘,最后,他摇了摇头,抹平水泥。
  何田理解他想说而没说出的感叹是什么。
  那些宏伟壮丽的建筑,城市,人类造就的奇观,在时间和自然的洪流中被无情冲刷侵蚀,最后只留下一点点遗迹供后人崇拜和联想。也许,在大严寒之前,这样的事情就发生过很多很多次了。
  这个炉子一次可以轻松地放入十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面团,木柴堆在圆顶最里面,充分燃烧后用铁铲稍微推散一点,台面的石砖越来越热,浇上一勺水,当水立即蒸发成水汽时,就可以用木铲把烧饼面团递进半球烘炉了。
  木铲当然也是特别制作的,铲子方方的,从侧面看,两面都切割成十五度的斜面,这样更容易铲起和放入面饼。
  何田在烤炉边用两个小凳子架起一个竹匾,再在另一边架起案板,放上面盆和面粉,易弦就在这里揉面团。
  烤好的烧饼用木铲铲出来,一取出来就扔进竹匾里散热,再用木铲放进新的面团。
  忙碌了一下午,他们做好了一百多个烧饼。
  新做好的大灶上,两锅卤肉也做好了。
  这两锅卤肉不仅放了猪头肉、耳朵、舌头、猪尾巴,还有猪心、粉肠、猪肚。
  刚烤好的烧饼表皮金黄,又香又脆,切开加上一勺卤肉,再配些切成细丝的青椒,非常好吃。
  另一种省时省力又能为体力劳动者们提供丰富均衡营养的午餐选择是汤面。
  用野猪骨、鸭鸭野鸡骨,还有几条大鱼连骨带肉一起放进大锅里,加上香菇,野菌,去年收的笋干,灶膛里只放两根柴火,慢慢炖上两个小时,汤的香味飘得满院子都是,馋得小麦一直仰着头翕动它的小黑鼻子。
  汤底熬制好之后,放凉了用竹筛一过滤,倒进陶罐里,在地窖里可以保存一周。
  要做汤面的时候拿出来,陶罐里的浓汤已经变成了半透明的浅黄色凝冻,一罐汤加上一罐水,煮沸后就可以下进去面条了,再加些新鲜的菜叶,配上卤肉或者是新鲜的鱼肉,再放几颗卤蛋。
  面条也是现成的。
  用做烧饼时所用的同样方法搅拌好面团,这次不加酵母,可以多加几个蛋,搅好的面团更加富有弹性。
  案板上撒一层土豆淀粉或者红薯淀粉,面团稍微擀一擀,用压面机压成最宽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晾晒。晒得八成干的时候取下来,一盘一拧,面条就变成一束一束8字型的团了,放在垫了一层干草的木盒子里,继续放在太阳地晾晒,这次,要晒到面条一捏就碎成小块的硬度,就能放进地窖保存了。
  除了烧饼、面条,他们还做了几十个大馒头和几十个花卷。
  大批量制作的馒头不用太精致,把面团揉成一个大长条之后,用刀切成等份的块就行了,这么做出来的馒头是长方形的,边缘是椭圆形的角。
  做花卷的面团擀成一个大圆饼,上面涂上用猪油、油渣炒过的葱花,从一边向内卷起来,把圆饼卷成一个圆筒,像切馒头一样切成等份,再每个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下,握住两头一转一捏,就成了。
  有了馒头和花卷,早餐的选择更多了,而且,午餐、晚餐时也可以用馒头花卷当主食,配以菜、肉、汤。
  不过,它们的质地要比烧饼松软很多,没烧饼那么顶饿。
  然后,午餐主食的另一种选择就是米饭了。
  可是,米饭里也得放很多杂粮。因为米卖得不便宜,所以别说请帮工们吃纯的白米饭了,就是何田易弦他们自己吃,也很少有不在米饭中放杂粮的时候。
  山里的农夫们在夏季去田间工作时,很多会在早上离家时准备个饭团,米饭里放上杂豆杂粮,捏成圆团或者是三角形的,粽子形的,有条件的再在饭团里包块肉或者是蛋。
  这个就不用提前准备了,要做饭团的前一天泡上米豆就行。
  何田他们去年收到了很多核桃和松子仁,还有很多豌豆、红豆、玉米粒,何田就打算泡发这些豆子,做成饭团,到时候她的野猪肉也腌好了,煮上一块肉,或者煮上一只熏鸭,再或者直接包块卤肉在饭团里,再包上新鲜的桑叶,浇上腌了快一年的酸梅汁……
  想到这里,何田不停咽口水,叫易弦去煮了一壶酸梅茶,放温之后加上蜂蜜,他们放下手里的活计,坐在门廊上一人喝了一杯,吹吹林间的轻风,沐浴一下春天明媚温暖的阳光。
  还有一种他们准备了很多的食材是豆腐。
  这次做豆腐也全靠大米出力,磨豆浆,用酸浆点豆腐,挤压水分,全是用搅拌机做的。
  做了混凝土砖模子之后,易弦就又做了几个混凝土的压豆腐石块。用玄武岩颗粒和火山灰做成砖块,上面安上两个弯曲的竹节手柄,豆腐用纱布包好放在竹盒子里,提起手柄把砖块压在上面,取拿的时候可比原先在竹板上压大石头方便太多了,而且豆腐压得更加均匀。
  豆腐蛋、豆腐干、油豆皮、老豆腐全都可以和肉一起卤,卤好了之后可以趁热和肉菜一起吃,也可以拿出来做成凉菜,和新鲜的水煮笋,焯过的野菜加上一点核桃油,一点砂糖,再加几粒碾碎的核桃仁拌在一起,清爽可口。
  准备制作食物这项大工程的空隙,何田和易弦还编了几个草垫子,总不能让帮工们就躺在硬木板上睡吧?休息得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帮他们干活啊!
  还有,大家总不能端着碗站着吃饭吧?他们就又在室外厨房旁搭了个草棚子,用木板搭成长桌,再做几把竹椅。
  一切准备就绪,很快就到了六月一日这一天。
  第112章 炒面茶汤
  112
  六月初, 日照时间已经越来越长, 傍晚七八点钟还有阳光,空气湿润温暖, 即使下雨,大多也是晚上十点多开始下黎明前雨就停了,林子里到处都是蘑菇和山菌, 池塘边和湿地中蒲草水芹长得又嫩又甜, 溪流河水中随便下个网就能捞到肥美的鱼虾,最棒的是,各种喜欢叮咬人兽的讨厌虫子还没到处乱飞, 实在是一年中难得的舒服时节。
  这个时候,田地中的作物已经都种下了,正在茁壮成长,农夫们可以稍微放慢节奏, 做些农活儿之余的活计。比如,建房子。
  六月一日早上十点多,三保、萨沙还有熊男, 如约来到了何田家的山下。
  萨沙还拉了一船的柴火。
  何田易弦都没想到熊男真的来了,惊喜之余, 对他额外热情。
  熊男有个和他长相不大配套的雅致名字:楚云西。
  他妈生他时刚好是傍晚,天边有块灿烂的云彩, 他老爸来了灵感,就给他这么个风雅的名字。
  楚云西昨晚到了三保家,除了带上了自己的被褥衣服, 还自备了一布袋玉米面窝窝头。上了岸,他把这袋吃的递给何田,毫不客气地一挥手,打发何田,“大妹子,你回屋去,给我们几个弄点热汤热茶吧!这儿用不着你。”
  何田只好回家了,把搬运木柴、工具的活儿交给这帮大老爷们。
  三保又给他们带了两大竹筒羊奶,是今天早上挤的。何田提回家,暂时放进地窖里。
  察普家的两兄弟今天很早就来了,这时也一起帮着搬运木柴。
  何田想着,他们逆流而上,虽然萨沙的船上装着柴油马达,估计也费了不少力气,这时候大概已经饿了。于是她就在大灶前做起吃食,先让他们吃点点心填补填补。
  她烧起两个灶,一个贴了一锅底烧饼,只放几把干草烧一下把烧饼炕热乎了就行,另一个锅里放上用来做杂粮烧饼的面粉,加上一点红糖,小火翻炒一会儿,面炒成焦黄色,闻起来有股焦糖的香味起锅,倒进六个大陶碗里,再一碗浇上一勺烧水,一边倒一边搅和,搅成一碗茶汤,最后撒上几粒炒过的花生、核桃、松子仁的碎末,放在临时厨房外的竹桌子上。
  最后,何田拿起热好的烧饼切个缝儿,每个往里面填一大勺芝麻酱。
  六个人搬完了木柴,易弦带着三保他们把铺盖被活放在临时住所里,一路吵吵嚷嚷过来,坐下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食物了。
  察普兄弟俩坐下前还看了看易弦,见他微微颔首才坐下吃起来。
  熊男楚云西啃了半个烧饼,端起陶碗咕咚咚喝了半碗茶汤,这才称赞何田,“大妹子,你这手艺不错。”
  他家住在下游的平原,附近虽然也有树林,但景致气候都和何田家这边大不相同,海拔差了快一千米呢!他一路上早就问了萨沙三保好多问题,这时到了何田家,除了吃东西的时候,嘴就没停着的时候,还很主动很不见外地要求易弦带着他参观了一番。于是三保他们也跟着一起参观了。
  见到他们搭建的暖棚,里面的蔬菜都长得要结果了,察普兄弟冬天连水晶宫暖房都见过了自然不觉得不稀奇,三保他们三人可稀罕了。
  热闹了好一会儿,众人的注意力才回到建房子上。
  易弦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大木盘放到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何田他们这房子想建成什么样,建在哪里了——他们做了个小模型。
  上面山涧、树林、木屋,连他们现在坐着的草棚子都有。
  何田家山下这条河从北向南奔流,何田家住在河水西岸,她家现有的木屋坐北朝南,门窗都对着南面,田地菜地在靠近河边的山坡上,在田地和木屋之间,散落分布着几个窝棚。一条曲折的山涧在木屋以南二十几米远的地方,山涧沿着山势由西北方斜斜奔向东南,一路流下山,与山下的河水汇集。山涧另一面,和屋子呈一条直线的地方,有一个水池,仔细看,是人工开凿出的,水池是个不规则的圆形,东南角是一个新建的鸭舍,鸭舍外面一圈用竹竿拦住,鸡、鸭、兔、羊全都在那片树林里自由散步。
  而要新建的屋子,就在现在木屋的正东北角,紧邻着东面的墙,新旧屋子有一大约两米的墙体是紧挨着的,之间由一个小格子相连,这个格子只有南面是完整的墙,其他三面全开了门,也就是说,格子西面,现有木屋的墙体,要锯开一个门。众人看到这里,不由转过头去看何田家的老木屋,果然,在圆木墙上用石灰画出了一个长方块,就是要在那里开门了。格子的东面,新木屋的墙体,也要留一个门。至于格子的北面的门,则通向一个画着火焰标志的小方块。
  “这是什么?”萨沙指着小火焰标志问。他帮村民建了不少夯土房子,羊圈窝棚,但是这样的模型,还真没见过。
  “是火灶。”易弦回答。
  这下三保和熊男也纳闷了,“怎么火灶放在屋子外面啊?”“原来木屋里不是有了个灶么?”
  易弦拿出一个皮面的本子,打开,里面是他画的各种图纸,他翻开地暖屋子的剖面图解释,“这个灶是用来烧地暖的。”
  一群人看了图,面面相觑,一面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要是建好了,屋子很暖和,一面又实在没把握,能建成么?他们连听说都没听说过,现在要建?
  不过,很快大家又恢复了信心,易弦说的这一切,他全都做成了木雕小模型,包括他们现在所坐的小草棚子,都在木板上了,他把木屋的房顶拆开,里面有楼层,龙骨,房梁,隔断墙,楼梯,全都拆掉后,地板也能打开,原来木板这一块掏空了,镶嵌着小木片做的模型,所谓的地暖是个折尺形的烟道,下面挖成一个有倾斜角度的通道,和木屋外的灶连着,烧起火,热气就会顺着地道到达烟道,把整个房子的地板暖热。
  到这儿,还不是最让人惊讶的部分。
  熊男自己建过木屋,看到易弦做的模型和图纸,就发愁了,“大兄弟,你这方案不错,可是,今年恐怕没法完工啊。还有,刚才我们帮萨沙卸木材的时候,我看了下,你们准备的木头可能得缺十四五根。要不,你考虑考虑,先建成一层的。等来年再加盖一层?”
  何田就给大家展示了他们做的榫卯标准件,还有怎么用这个盖墙面,里面填充什么材料。
  这让熊男又惊艳了一次,抱着几块标准件研究了好一会儿,又到木工工坊参观了一次,这才对着大家挥挥手,“赶紧开始吧!”
  因为准备充分,熊男、萨沙,三保还有察普兄弟都带来了自己平时使用的趁手工具,易弦和何田昨天晚上就把十几根竹竿插在地里,挂上线绳,划分出了要开挖地基的地方,易弦解释好怎么挖,熊男极自觉地就开始扮演工头的角色,带着所有人一起吭吭吭挖土的挖土,运泥的运泥。
  何田还拿出她早早做好的劳动手套,藤条编的安全靴,安全帽暂时还用不着,不过,几位帮工对这些辅助工具还挺满意的。
  工作的进度非常快。
  下午一点钟,竹竿和线绳围起来的地方已经挖出了一块长方形的深坑,放置火灶和烟囱的深坑也初具雏形了,要放入地基的四边深沟也挖好了两条,沟两侧和底部也都夯实了。熊男和萨沙体型最高大,就自觉地担起夯土的木桩,两人喊着号子,一下一下砸下木桩,把挖出的深坑给夯实。
  这时何田也为大家准备好了午饭。
  她想,早上刚来的时候已经给大家吃过一次烧饼了,午饭吃点别的吧,于是做了杂米饭和一荤一素两个菜。
  米饭里放了切成滚刀块的红薯,泡好的红豆、豌豆,还洗了两棵胡萝卜切成豆子大的小粒,在大锅上放上大蒸笼,笼上铺上纱布,浸透的米饭豆粒红薯放在蒸笼上蒸熟后,盛在大大的黑陶碗里非常好看,在阳光下冒着热腾腾的白气,闻起来十分香甜。
  两个菜一个是卤煮,卤蛋,卤豆腐蛋,卤粉肠,卤肝切了三大盘,素材是凉拌三丝,土豆丝、胡萝卜丝和豆腐干切成的丝,点缀一点青辣椒丝。
  熊男蹲在山涧边洗手,跟易弦称赞何田,“你媳妇儿真能干呀,会捣腾吃食不说,连做这个小肥皂块都整得这么精致。”
  发劳动手套、安全鞋套安全帽的时候何田也给大家一人发了一块肥皂,装在草编的小袋子里系在腰带上,方便随时使用。家里人口一下多了,可要注意卫生,不然得了传染病可糟糕透了。
  易弦听人称赞何田,比他自己被人夸还美,嘴里却还不由衷地谦虚着,“哪里有你说的那么能干,她就是爱玩罢了。”
  萨沙一直惦记着烧陶的事,早上到了何田家岸边,易弦指挥大家直接把他带来的一船木柴搬到了陶窑旁的柴棚里,堆了一垛半的样子。他看了看陶窑,觉得并不怎么出奇,他没说什么,只是暗暗告诉自己要多观察,多留心。
  他自己是手艺人,因此也深知“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等吃了点心,再看看何田家用的陶碗,她平时用来洗手的肥皂液、冻成各种花朵的肥皂块,心里渐渐有点朦胧的认识了,陶器烧得好不好,可能跟一个人平时的审美有很大关系。也许就是因为对平时生活中的小事小物件都不降低要求和审美需要,所以人家做出来的陶器才格外结实耐用。
  五位帮工吃了饭菜,又问了一堆问题,诸如卤豆腐蛋是什么蛋,怎么做出来的,凉拌的豆腐丝又是什么,暖房怎么做,再感叹一下,这个季节的辣椒可真难得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