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

  接下来,杜蘅每天上午进宫一趟,在御书房和未央宫两头跑,给太康帝治疗头疼症,替梅妃拔除余毒,调理身子。
  如萧绝预料的一样,卫皇后企图鸠杀梅妃一事,被悄无声息地掩盖了绪。
  不仅坤宁宫那夜当值的几十个宫女太监全部被赐了死,就当天随侍在梅妃身侧,一起进到坤宁宫的宫女嬷嬷们也无一幸免。
  赵王坠马而亡的消息,却没办法遮掩。三天后,行文诏告天下。只不过在朝廷的讣告中,赵王的死因被粉饰成了与反贼血战而亡。
  为昭赵王之功,特下旨追封为敏亲王,其长子南宫羽袭了王位,成了新的赵王。
  太康帝命其扶灵返京,择期下葬。
  消息传开,满城哗然。
  不知是否因卫皇后与太康帝私下达成了协议,卫氏一族表现得格外冷静和克制,尽显大家风范。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赵王的死只不过添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影响生活。
  那些早就投身燕王阵营的官员,固然是欢欣喜舞,心花怒放。然而,对于站在卫氏一族这边,旗帜鲜明地支持赵王的王公大臣来说,就有些度日如年,其滋味更是难描难画了患。
  但不管抱着怎样的心态,临安城表面风平浪静。
  太康帝抱恙了三天之后,开始如常上朝打理朝政,礼部也开始拟订赵王丧仪,只等赵王遗体返京,即可着手办理丧事。
  然而,赵王遗体尚未返京,三月底四月初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大齐的大事,不止在临安掀起涛天巨浪,整个天下也闹得沸沸扬扬。
  原来,此次赵王南下,其长子南宫羽亦做为先锋随行。
  赵王意外坠马而亡,南宫羽悲愤交集,竟然不顾劝阻,怒而领二万精兵杀回大理。
  一路上连屠十几个村寨,进入大理之后,又封了进出城的道路,不止诛杀了已经归顺朝廷,前来致哀的苗王等十几位土司,又下令屠城三日,血洗大理。
  致使五万多百姓无辜丧生在铁蹄之下,大理满城槁素,家家挂幡,户户举哀。
  消息传开,整个云南民怨沸腾,各地土司纷纷上奏朝廷,齐声指责南宫羽丧心病狂,罪行令人发指,要求严惩凶手,替百姓伸冤!
  太康帝震怒非常,急诏内阁大臣商议对策,并连下三道圣旨,削去南宫羽赵王爵位,勒令其卸下所有职务,就地羁押,由云南总督派员遣送返京候审。
  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赵王的灵柩也终于抵达京城。
  礼部原本拟订的极为隆重的葬礼仪式,因为南宫羽的意外之举,在举国一片声讨和辱骂声中,这样的葬礼规格显然不合时宜。
  礼部官员在焦头烂额了数天之后,重新拿出了一套简单低调的仪式。
  四月七日,遗体盛入金棺,诸王公大臣,超品命妇齐集致哀后,即日移送到城外暂安,沿途设亲王仪卫,初八日行初祭礼,初十就行奉行礼。
  亲王以下,四品以上官员集于祭所,公主,郡主,王妃等内外命妇集于宫门外举哀,金棺所经各门,内务府官员行奠酒礼;到四月二十八日,正式下葬,入土为安。
  从遗体入京到正式下葬,前后不到一个月,是大齐历代成年皇子葬礼中最为简单的。
  做为由中宫所出的嫡子,这样的葬礼规格,与其身份严重不符。
  然而,卫皇后再心痛,也只能咬牙忍受。
  南宫羽的判决也在五月初诏告天下,削去王爵,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
  然而,这样的处罚,显然无法平息百姓的愤怒,更无法抚慰那些痛失家人的人们。
  他们要求的,更实质性的补偿,朝廷急切之间,却拿不出来。
  大齐的朝堂上,百官之间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辩论。
  安抚是必然的,然而安抚的力度,补偿的额度,却产生了分歧。
  也有说,苗王造反在前,赵王身死在后,这些贱民对赵王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屠城之祸可说是由他们咎由自取,朝廷依律严惩了赵王,已经充分表明了姿态,不需要对这些贱民做任何补偿。
  否则,若后世之人,人人起而效仿,朝廷何以自处?
  也有人说,毕竟屠了城,数万条人命,朝廷不给一点补偿,未免说不过去。
  民心不稳,只恐引得天下大乱。
  但是,对于补偿的力度,又存在分歧。
  因为此事纯因私怨而起,史无前例,无据可考。
  有人说,此事因赵王而起,应该抄没家财,全部充做抚恤之资,不足部份再由朝廷补给;
  也有人说虽是私怨,却与赵王其余子女妻妾无涉,不该祸及家人;
  又有人说要大力抚恤,以示朝廷优厚……
  然后,大臣们各执己见,引经据典,展开三寸不烂之舌,在朝堂上说得口沫横飞,相持不下。
  tang
  与此同时,朝廷久不做区处,拖延的态度引起百姓极大不满。
  云南更是各种流言满天飞,百姓恐慌莫名,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反对朝廷的言论。各少数民族之间空前团结,各地土司们开始频繁会面,密谈。
  据神机营驻云南的密探不完全统计,这一个月来,所探到的土司级别的密谈,大大小小,最少有上百次。
  至于其他那些土著头领,百姓中的激进份子,知名人士等等之间的私下会谈,更是数之不清,举不胜举了。
  到五月中旬,事态继续扩大。
  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百姓骤集起来,冲撞衙门,杀官吏,开官仓,抢官粮……等等恶性刑事案件有时一天有好几起。
  而且,这种事件一旦开始发生,立刻如雨后春笋,一地起而数地应,整个云南都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不到二个月,云南全境告急。
  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进京城,飞到了太康帝的御案之上。
  更糟糕的是,南诏的军队也在不断朝着两国边境集结,大有乘乱杀过界河,分一杯羹的架式。
  大齐在永平关原有十万驻军,加上这次赵王为平乱带去的十万,共二十万大军,依据天险而守,原可与南诏一战。
  然而,此时云南不靖,所有运往永平关的军需粮晌,都必需经过大理。
  从云南境内到永平关,途经十数个县镇,六七百里路,其中绝大多数是山道。尤以大理至永平关之间,最为险要。大理到永平关之间,又以虎跳峡为最。
  所运军需,一路不断经受到匪贼袭扰,抢劫,偷盗,等运到永平,往往十只余六七,甚至只余三四成,不得不屡次增加运送人员,收效却甚微。
  守关将士不胜其扰,再加上有心之人从中缀撺,越发人心惶惶。
  这种状态,要打胜仗,无疑是天方夜谭。
  内忧加上外患,太康帝着急上火之下,头疾发作得更为频繁。
  杜蘅几乎每天都要进宫,有时一天两次受到传诏,遇到病情危急,半夜进宫的事时有发生。
  对此,萧绝颇有微词,然而又无计可施。
  明明钟翰林已经病愈还朝,太康帝偏偏认准了杜蘅,指名要她随侍在侧,身为臣子即便有再多的不满,又能如之奈何?
  这一日,杜蘅傍晚被传唤入宫,直到天亮都没回来。
  萧绝担心得一夜没睡,大清早爬起来,赶在上朝之前给她送换洗衣服。
  结果,马车刚一出府,就被人拦了下来。
  萧绝本就一肚子火,猛地撩开车帘,喝道:“罗嗦什么,直接轰走了事!”
  “世子爷,是我~”杜谦一脸尴尬,凑过来打了声招呼。
  “岳父大人?”萧绝一愣,只好下了车:“大清早的,有什么事吗?”
  杜谦干咳一声,期期艾艾地道:“也,没什么事。”
  “阿蘅昨晚进宫,到现在都没回来。”萧绝捺着性子解释:“岳父大人若无急事,容我先行一步,待日后有空,再备薄酒陪岳父大人叙话?”
  上一回翁婿二人见面还是正月初二,一句“日后有空”不知道又要推到什么时候去?
  杜谦一急,脱口道:“也不是别的,就是荭儿的婚事……”
  萧绝火了:“荭姐不是死了吗?谈什么婚事,冥婚还差不多!”
  杜谦脸都绿了:“……”
  萧绝跳上马车,扬长而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