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9章 战术上藐视敌人

第209章 战术上藐视敌人

  憋屈了这么久,北海国上下全都淤积了一股气。()
  之前,管亥兵寇都昌也就罢了,官军跟贼寇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可现在,亲近如手足的徐州军竟然趁着北海国大将李贤不在的时候兵寇犯边,这等忘恩负义、寡闲廉耻的行径顿时引得人人愤慨。
  要知道,徐州郡内遇到灾荒的年月,北海国可是没有少给粮秣。
  眼下,陶谦还在,陶应就做出这等过河拆桥的事情,等到陶谦死后,徐州郡内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必须给陶应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好让他这辈子也生不出针对北海国的怀心思。
  不打便罢,要打便要打的他铭记终生,这是李贤的战前目标。
  孔融麾下的文武官员,第一次对同一件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李贤懒得理会这些勾心斗角,从孔融手中领了军令过后,他与太史慈在城外分道扬镳。
  东莱军在剧县,北海军在平寿,身为大军统领,他们都需要回营统领兵马。
  这时候交通基本靠走,没有运输机,没有火车轮船,只能靠双腿赶路,反正北海国内平安无事,李贤便让北海军先行一步,到达昌平的时候再等待东莱军。
  太史慈也有类似的想法,北海军成军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开拨出行,若是与东莱军一同赶路,那就完全起不到练兵的效果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说实话,太史慈还指望在途中进一步强化训练,确保军卒的战力。
  李贤提出在昌平相会的主意可谓恰好好处,太史慈毫不犹豫便应诺下来。
  大军开拨,需要调拨粮秣,召集民夫。
  五千名北海军出征,随行的辅兵民夫足足有三千人,他们需要押运粮秣,看护军械。
  真要是到了两阵厮杀的时候,民夫是指望不上的,倒是那些受过短暂训练的辅兵可以顶上。
  李贤回到东来军中的时候,大军已经离开了剧县,正在往南下的途中。
  为了节省时间,李贤早就派人快马来报,告诉军将们徐州军入侵的消息。
  无论是胡庸还是周仓都觉得怒火中烧,徐州军这帮懦夫,东莱军在乐安国与夏侯渊厮杀的时候,若是徐州一支兵马直取泰山郡,那时候夏侯渊腹背受敌,肯定得退兵暂避风头。
  现在,软弱可欺的徐州军竟然把北海国当成了更软弱的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胜曹军,东莱军上下斗志高昂。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大小作战几十次,每次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长此以往,每一名东莱军卒都已经把“傲气”刻入骨髓,在战场上,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
  听闻孔融下令大军南下,教训陶应的时候,东莱军中兵马俱是兴奋不已,便是徐和都有些摩拳擦掌。
  投入李贤麾下之后,徐和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没有抽调出一兵一卒,最为难得的是,李贤也没有安插亲信进入军中。
  这种无条件的信赖让徐和很是感动。
  东莱军战胜夏侯渊不是没有一点代价的,经过统计,各营人马折损也在一千人上下,按理说,他们急切需要填补空缺,哪曾想,李贤竟然宁缺毋滥,宁可空缺,也不愿找人滥竽充数。
  徐和原本已经做好了被架空的准备,哪曾想李贤竟然如此信任。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徐和虽然对李贤没有生出效死之心,不过,眼下却也是好感倍升。
  大军南下之前,东莱军卒的伤员、亡者的骨灰、财物都已经留了下来,有人专门负责发放。
  与自家兵马汇合之后,李贤找到徐庶、徐盛,谈论对策。
  徐盛自幼在莒县生存,对徐州的了解可谓比较透彻,当下,便由他分析起来:“陶应此人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若不是他与徐州大将曹豹有着姻亲的关系,这一次,领兵在外的差事,说什么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李贤对陶谦的两个儿子印象不深,他只记得史书上记载,陶谦三让徐州城,最后刘备盛情难却,方才自领徐州牧。
  事情究竟如何,早已经不可考。
  史书中的路人甲,应该不至于闹腾出多大的动静吧?
  带着这分臆测,李贤又问道:“听说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天下闻名,不知道此番陶应出征是否带上了他们”。
  “好叫使君知晓,陶谦的丹阳兵不过数千人,个个以一当十,是难得的猛士,陶谦视他们如身家性命,哪里舍得将兵权交给别人?”
  李贤松了口气,对于威名赫赫的兵马,他总是有一些忌惮。
  历史上,丹阳兵助阵孙策南征北战,为了孙吴政权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眼下,孙吴政权还没有建立,孙策也还没有死,所以,李贤只要提防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浪费精力。
  浩浩荡荡的一万余兵马在北海国内大摇大摆地急行军,沿途间的乡民百姓原本畏之如虎,可当东莱军挥舞着“李”字大旗,告知己方将军的名号之后,百姓们都是交口称赞。
  如果没有李贤,没有李贤的东莱军,北海国早已经被黄巾祸害的支离破碎,又哪能像现在这般惬意?
  前些日子,陶应率领兵马讨要粮秣的消息乡民们都已经听说了。
  乡民们愤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没有绝对的实力,说什么都是枉然。
  眼下,东莱军要南下教训徐州军,每一个人都显得兴高采烈。
  每当军中堪堪要缺粮的时候,总会有豪族送来米粟、肉食。
  刚开始,军卒们很是诧异,他们在齐国过惯了冷眼以对的日子,回到北海国,难得享受了一次“军民鱼水情”的滋味。
  徐庶这时候沉吟道:“使君还需要提防臧霸”。
  “臧霸?”李贤觉得这名字格外熟悉,只是一时片刻想不起来。
  “没错,臧霸为陶谦麾下骑都尉,负责募兵讨伐黄巾军,他麾下兵马强悍无比”
  李贤不解,道:“怎么说?”
  “陶谦原本打算让臧霸招兵买马对付黄巾,这本是好意,哪曾想,臧霸竟然与孙观、尹礼等人驻屯于开阳,陶谦派人讨伐了一次,却落荒而逃,自那以后,臧霸便听调不听宣,自成一系,不过,若是陶应有难,谁也不知道臧霸会不会出兵”
  李贤明白了徐庶的意思,东莱军与北海军联手对付陶应,想来问题不大,可关键是,击溃了陶应,如何确保徐州军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这是在都昌城就曾激烈探讨过的事情。
  当时,一种官员争了个面红耳赤,可最后还是没有辩出个所以然。
  李贤当时夸下海口,说陶谦不会放任陶应肆意妄为,可谁知道陶谦究竟病成了什么模样。
  万一陶谦很快就死掉了,无人压制之下,只要陶应不死,肯定会大举来犯。
  真是个进退维谷的选择呀。
  胜有胜的顾虑,败有败的烦恼。
  想了片刻,李贤便不再去想,反正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击溃陶应。
  至于徐州军可能的报复,那是日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三日之后,浩浩荡荡的东莱军抵达昌平城,此时,十里开外的陶应正带着护卫在追逐麋鹿。
  “快,快堵住这小东西,莫让他溜掉了”
  “啊呀呀,猎犬呢,快让猎犬把麋鹿往这里驱赶”
  “呀嗨,来了,看我这一箭!”
  陶应眉飞色舞,压根没有把北海国可能作出的反应放在心上。
  一个月之前,北海国内最强的战力东莱军北上齐国,已经许久未有音讯了,看模样,八成全军覆没了。
  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是何等的英雄人物,区区一个李贤,怎么可能击败他?
  陶应压根就没有意识到,李贤还可能没死,东莱军可能还在。
  “报,二公子,昌平城有来了一股兵马,看模样应该在九千人上学”
  陶应故意装出不以为然的神情,道:“喔?昌平现在有多少人马了?孔融老匹夫难道以为一群乌合之众就可以抵挡我徐州的兵锋了吗?”
  “据小人多方打探,城内已有人马一万六千人”
  “嗯,待会儿再派人下封战书,告诉他们,明日之前要是再不把粮秣运来,可别怪我陶应翻脸不认人!”
  “喏!”
  当天夜里,一夜无话。
  东莱军长途跋涉,早就累乏了,迫切需要好生休整一次,而陶应是完全不屑一顾,他认为,只有在正面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击败对方,这才是真本领!
  翌日一早,一封箭书射入城内。
  李贤看罢之后冷笑不已,道:“看来陶谦的二公子压根没有把你我兄弟二人放在心上呀”。
  “小孩子不听话,狠狠地打他一顿,让他长长记性就可以了”
  太史慈把陶应比成了小孩,建议李贤大军出击,迎战陶应。
  想来也是,如果东莱军不出城接战,难免会给人留下未战先怯的观感。
  陶应还不知道抵达昌平的是李贤的人马,他叫嚣着,要么给粮,要么开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