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奋斗在洪武末年> 第845章 朱棣挖墙脚

第845章 朱棣挖墙脚

  少年如葱,稍微不注意,就蹿起来老高……朱棣的印象里,于谦还是小小的一个,比起虎头虎脑的皇孙差了一大截。
  这一次再见到少年,却发现小家伙了不得,身形挺拔瘦高,乍看之下,跟他师父柳淳还挺像的。
  偏偏柳淳又那么偏爱他,会不会有什么故事啊?
  这人一闲了,就变得无聊了,哪怕天子也不例外。想到了这里,朱棣倒没有那么生气了,他让于谦坐下。
  “这里不是皇宫,朕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闲聊。你是柳淳的学生,就差不多是朕的学生了,对了,你的学业如何了?”
  于谦面的朱棣,不卑不亢,只是淡然一笑。
  “回禀陛下,草民接了师父的一道考题,在准备答案。”
  朱棣想到了柳淳的那些怪题,就忍不住叹道:“你师父又整你吧??用不用朕给你做主?”
  “陛下过虑了。”于谦笑呵呵道:“师父说了,凡是他的弟子,要想出师,就必须解决一道他布置的题目,回答好了,让师父满意才能出师。若是师父不满意,就不算出师。”
  “哦!”朱棣好奇道:“你师父到底出了什么题目,能不能跟朕说说?”
  于谦点头,“师父问我,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诸般事务,都领先蛮夷无数倍。师父问我,这种说话是不是正确的。”
  朱棣眉头紧皱,“这,这有什么好问的?当然是正确的!难道上国还不如蛮夷?你师父简直是糊涂了。”
  于谦淡淡笑了,身为柳淳的弟子,要是这么回答师父,怕是这辈子都别想出师了。他绷着嘴唇不说话。倒是朱棣,他想了片刻,好奇道:“你师父怎么说?”
  “他没怎么说!师父只说他也不知道。”
  “什么?他不知道?那他问你干什么?”
  于谦轻笑道:‘师父说了,凡是他门下的弟子,都要一代更比一代强。师父有疑问的事情,让弟子去探索答案,如果能说服师父,自然是学有所成,若是做不到,就代表不合格!”
  话说到这里,朱棣着实倒吸口冷气。
  柳淳这小子教学生有点门道啊!
  身为师长,自然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说这话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事实上多数学生是不如师父的。
  柳淳直接给徒弟留了一道他也不知道答案的题目,让徒弟去探索答案,是真的用心良苦啊!
  一想到柳淳也不知道答案,朱棣来了兴趣。
  “于谦,你有什么结论吗?或者说,上国处处领先蛮夷?”
  于谦还是很淡定。
  “陛下,上国领先蛮夷之处固然不少。可是草民查阅史料。除了最近的十几年之外,其余时间,皆是蛮夷商人,不远万里,来中原贸易。从汉唐的丝绸之路,到两宋的海上商路,皆是如此。莫非说中原的商贾比不上蛮夷?”
  “这个……”
  朱棣迟疑了。
  别说朱棣,就算问九成九的大明百姓,他们都会回答上国所有事情,都比蛮夷强多了,双方察觉就好比三十三天和十八层地狱,简直不能比较!
  可于谦所说也有道理,的确都是蛮夷商人来到中原做生意,尤其是盛唐的时候,不光有商人,还有许多蛮夷甚至当起了大唐的官员。有些城市,能聚集数万海外蛮夷。偏偏没有听说过中原的商人去海外经营。
  莫非说中原百姓的经商能力不行?
  又或者是中原百姓太懦弱,不敢冲向海洋?
  朱棣情不自禁起身,在地上踱步。
  他越想越觉得值得深思。
  柳淳这家伙的题目果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
  越是思考,就越是深入,朱棣仿佛能找出许多种理由,可是再仔细推敲,又都站不住脚跟,这让朱棣十分懊恼。
  “于谦,你找到答案了吗?”
  于谦道:“还不能说找到,草民只是有了设想。”
  “设想?你怎么想的?”
  于谦道:“陛下,草民以为要比较中原和海外蛮夷,就要找到双方的区别……草民以为差别的发生,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
  朱棣惊讶道:“你把账算到了秦始皇的头上?”
  于谦轻笑,“自从秦始皇之后,中原就出现了大一统王朝,而且进入了以文官治理天下的时代,虽然在中原持续了两千年,但是这种治国方式,在其他地方,依旧没有出现……眼下的蛮夷要么以部落为主,要么就是地方的王公贵胄,分割地方,皇帝君王只是向周天子那样,没法真正统治地方!”
  朱棣哼了一声,骂道:“君不君,臣不臣。地方割据,藩镇林立,这是取乱之道。”
  于谦点头,“没错,的确海外的蛮夷战乱不断,互相攻伐,杀戮不休。”
  朱棣怒了,瞪大眼睛道:“既然如此,蛮夷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商业!”于谦没有被朱棣的威风吓得,反而从容不迫,说出了他的看法。
  就俩字显然不能满足朱棣的好奇心,你们师徒不能都这么坑人,必须说清楚,商业的差别在哪里?
  于谦笑容可掬,做出任何选择,都会有收益和损失。
  秦始皇为后世选择了一条大一统的道路……为了维护大一统,就必然要求书同文、车同轨……而且正因为大一统的存在,每隔两三百年,就会发生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从而改朝换代,重新开始一个轮回。
  “陛下,百姓常说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应付乱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种植粮食,有了吃的,才有一切。”
  朱棣频频点头,“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重农抑商,才有了轻徭薄赋,才有均田……于谦,你莫非要说你师父是错的?”
  于谦笑道:“当然不是,草民只想说,正因为要维护大一统,所有历朝历代,才选择了比较简单的经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
  朱棣真的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但是于谦点破了问题所在,让朱棣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身为天子,最知道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困难。
  要想轻松驾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天下变得一模一样起来,这样用一把尺子,就能衡量整个天下,实在是太方便了……这就是历代共同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所在。
  原来不是君王和臣子集体脑残,而是有足够理由的。
  那海外的蛮夷跟中原有什么不同吗?
  他们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雄主,也不具备大一统的条件。
  部落势力,贵族诸侯,他们分割地方,拥有庞大的权力,而且即便改朝换代,也不会对他们有多大的冲击。
  在这种地方势力主导,且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就会孕育出相对复杂的商业模式,分工也就会变得更加精细。
  有人种田,有人放牧,有人经商,有人做工……倒不是说中原没有这些,而是说主导中原的主流,永远都是小农经济。
  蛮夷的分工程度高,所以才会有商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原来购买商品,进行贩卖获利……朱棣仔细想了想,的确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于谦的见解且不说对与错,至少能成为一家之言。
  可接下来朱棣困惑了。
  “你想说什么?莫非要大明学蛮夷?放着好好的大一统不要了?要准许地方世家做大,还要分封诸侯?”
  朱棣真是气坏了,这不是胡来吗?柳淳这个徒弟也不靠谱啊!
  “陛下,草民可没有这么说!”于谦委屈道:“草民是说,应该想办法建立起更加复杂高效的经济模式。改变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这正是我师父的主张啊!”
  朱棣依旧没有被说服,他追问道:“说明白点,你到底主张什么?”
  于谦笑了,其实他的主张非常简单,这是于谦在观察铁路修建的时候,总结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工程,能像两京的铁路一样,得到各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
  而且修建一条庞大的铁路,可不是家庭小作坊能解决的,在铁路沿线,工厂,矿场,作坊,商行……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
  再把事情说得明白一点,唯有进入工业时代,才能彻底改变经济模式,不然原本的模式已经是农业条件下,大一统王朝的最优选择,还折腾干什么?
  朱棣跟于谦一问一答,不断探讨着,渐渐的,两个人都忘了时间,一直谈到了日头偏西,朱棣才猛然惊醒,竟然谈了这么久!
  连午饭都忘了。
  他再看于谦,眼神完全变了,变得柔和,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慈祥。
  柳淳的确培养了一个好学生。
  皇后说他是未来的宰辅之才,可是在朱棣看来,现在的于谦就已经比许多朝臣还厉害!尤其关键,他还这么年轻,等他长大了,真是不得了啊!
  “于谦,回答了你师父的提问,你多半能顺利毕业。今后有什么打算没有?”
  于谦迟疑道:“陛下,草民还不能说解答了师父的疑问。我还打算去海外,去真正考察,弄清楚我的猜想是不是对的,这样才算善始善终!”
  “不对!”朱棣大笑,“你的想法归结起来,就是修建铁路十分重要,朕也是这么看的,还要多此一举干什么?”
  “于谦,你很不凡啊!朕有意帮你做个媒,你说吧,看上了谁家的姑娘,不管是谁,朕都答应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