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帝国争霸> 第23章 陆战之王

第23章 陆战之王

  到了前线,刘尊山没再跟丁镇南呆在一起,而是去了自己的营长座车,一辆增配了几部电台的指挥型坦克。
  要说的话,陆战队这次也是出了血本。
  迄今为止,陆战队就只有2个装甲营完成换装工作,用“ZT-99AL”主战坦克,替换下已经服役了30多年的“ZTT-69BL”中型坦克,陆战队也由此首次拥有了跟陆军主力部队同等的技术装备。
  过去的几十年,陆战队一直都被当成“养子”对待,主要技术装备要比陆军差一代。
  其实,在成为独立兵种之前,除了两栖战车与水陆坦克这类专用装备之外,陆战队的主战装备几乎都是从陆军那里拣来的二手货。
  即便到了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
  “ZT-99”系列主战坦克的产量已经超过了7000辆,已发展到第二代,仅“ZT-99B”的装备数量就超过了2000台,在陆军主力部队早已取代“ZT-80”系列主战坦克,成为了一线部队的顶梁柱。
  结果,陆战队是在去年才获得采购权,至今的装备数量还不到100辆。
  要说的话,陆战队的地位还不如盟国陆军。
  在此之前,已经向几个主要盟国出口了大约1000辆“ZT-99AG”,其中至少有400辆是陆军的二手货。
  其实,陆战队接手的第一批“ZT-99AL”也是陆军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只是按陆战队的要求做了改进。
  最主要的改造,就是换上最新式的52倍径125毫米坦克炮。
  至于电子设备,特别是至关重要的红外成像夜视仪,受经费限制,仍然是老款,并没有换成“ZT-99B”的新款。
  不过,换炮是最关键的改进项目。
  跟率先装备“ZT-80DG”的48倍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比,为“ZT-99”研制,却没有能够赶上进度,在“ZT-99B”才正式列装的52倍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最大的变化,并不是身管更长,而是采用了整装炮弹,因此能够使用长径比更大,也就是威力更大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用配套研制的新式尾翼稳定穿甲弹,在2000米上的等效穿甲深度高达600毫米。之前为48倍径125毫米坦克炮研制的,性能最好的分装穿甲弹的等效穿深也就500毫米。
  性能提高20%,可以说是非常惊人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好的。
  已经完成研制,即将开始量产的第二代穿甲弹,理论穿甲深度为750毫米,而第三代穿甲弹的设计指标更高达850毫米。
  其实,就算是第一代穿甲弹,都能打穿现役所有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靠这门坦克炮,陆战队首次拥有了跟陆军相当的反装甲力量!
  在此之前,除了反坦克导弹,陆战队拥有的最犀利的反坦克武器,是“ZTT-69BL”的那门105毫米线膛跑。
  在某种意义上,“ZT-99AL”也是刘尊山最大的底气。
  去年的“西进149”联合演习中,另外一个装备“ZT-99A”的装甲营,在竞赛部分拿到全军最好成绩,其中火力部分的得分碾压了所有陆军装甲营,表现非常的抢眼,可以说给陆战队大大长脸。
  此外,在演习期间进行的火力测试中,一辆“ZT-99AL”打出的穿甲弹竟然在打穿了充当靶标的“ZT-55”的炮塔前后装甲之后,钻进后方的沙墙,而最终测试出来的穿透深度超过了2米。
  要把坦克炮的威力发挥出来,需要同样先进的观瞄设备。
  相对以往所有主战坦克,“ZT-99”的最大变化,其实是在观瞄系统上,或者说是发展坦克的思路。
  在上次大战结束后,特别是波伊战争结束之前,帝国陆军的主导军事思想,依然是为全球大战做准备。因此在对待主战装备的态度上,帝国陆军一直坚持以数量为重,质量差一点都无所谓。
  结果就是,从“ZT-55”到“ZT-80”,在设计的时候都是力求简单。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的思路有错。
  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在前三年,坦克的平均服役寿命不到半年,巨大的战争损耗让任何先进技术都变得十分苍白。
  到了战争后期,就连一向注重技术的迢曼帝国,都放下工匠精神,开始抓产量。
  此外,技术带来的变化,没有大到足够改变战场平衡的程度。
  波伊战争结束,也就是战后的第二次军事革命开始之后,这种靠数量取胜的发展思路受到了挑战。
  要说的话,关键还是在技术上面。
  说得简单一点,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坦克,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更坚固的装甲防护与更凶猛的火力。
  此外,火力准确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依靠双向稳定系统,主战坦克首次拥有对2000米外目标进行准确开火的能力。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ZT-99A”对2000米外以每小时35千米速度行驶的目标,首发命中率不低于80%。即便自身也以同样的速度运动,“ZT-99A”的首发命中率都能达到惊人的60%。
  要在以往,这绝对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整个大战期间,坦克炮对1000米外目标的命中率不到20%,在动对动的情况下连一成都没。
  上一代的“ZT-80”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动对动射击能力,而在静对动的情况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让由坦克主导的装甲战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此外,由热成像夜视仪赋予的强大的夜战能力,也首次让装甲部队获得了在夜间发起突击的能力。
  准确的说,是提高了夜战的门槛,让夜晚成为了掌握先进技术一方的主场。
  总而言之,正是技术的进步,让坦克性能突飞猛进,并由此让装甲战术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也就是在“ZT-99”问世后,帝国装甲部队才开始由多向精转变。
  在此背景之下,陆军才更加重视以武装直升机为首的航空兵。
  用陆军将领的话说,过去是依靠海量的坦克对付敌人的钢铁洪流,而在坦克不够用的情况下,就只能指望以反坦克为主的武装直升机,也就是凭借航空兵提供的打击力量来弥补装甲力量的不足。
  当然,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导致陆军装甲部队由多向精转变,根源是在成本上,也可以说是钱的问题。
  “ZT-99A”的出厂价几乎是“ZT-80DG”的两倍,日常维护成本也高出了50%,全寿命费用更是贵得离谱。
  单价贵了,自然就只能少买一点。
  此外,坦克变贵了,反到让陆军觉得十分昂贵的武装直升机显得平易近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虽然“ZT-99”系列的采购数量已经超过了7000台,看上去很多,但是从正式列装至今已经有13年,而同样是在13年时间里面,“ZT-80”的产量超过2万台,而“ZT-55”更多达3万台。
  可见,“ZT-99”的相对产量其实并不多。
  要说的话,也正是因为采购价格过于昂贵,所以陆战队在等了10多年后,才下定决心采购“ZT-99AL”。
  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ZT-99A”的战斗力,最需要担心的就是2个营总共才68辆。
  其实,这也是“指-10A”体现价值的地方。
  没有“指-10A”提供的战场信息,就必须部署更多装甲部队,也就肯定需要动用更多的主战坦克。
  有了联合指挥机提供的信息,可以减少防御部队的数量,或者用相同部队的数量守卫更长的战线。
  简单的说,就是由固守阵地防御战术,转变为机动防御战术。
  到达前线之后,部队就开始向北运动。
  按照“指-10A”提供的战场信息,一支伊拉克的装甲部队正在向边境运动,而且该部队来自巴格达南面的纳西里耶,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是共和国卫队的精锐部队,很可能装备了最新式的T-72坦克。
  此外,这支装甲部队的规模非常庞大,坦克至少都有100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丁镇南收到了由施授良从联合部队司令部发来的消息。
  首辅已经批准,将立即向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部署“神箭手”远程防空系统,还会提前部署以“战-16A”为主的远程打击部队。
  为此,施授良让丁镇南尽快回去。
  部署防空系统的事情不需要丁镇南去操心,但是打击伊拉克导弹发射车的行动,肯定需要丁镇南拟定作战方案。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在“战-16A”机群到达后,就得考虑提前发起针对弹道导弹部队的空中打击行动。
  也就是说,需要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前后也就这么几天,根本就耽搁不得。
  “长官,我们到了。”
  听到车长提醒,丁镇南才注意到,指挥车已经停了下来,几名随行的官兵已经下车,正忙着把通信器材搬下去。
  这里就是前线!
  往北大约2000米,就是沙乌地与伊拉克的边境线。
  说是边境,其实什么都没有,能够辨认的标志,也就是每隔1千米一座用岩石雕刻成的界碑。
  下车之后,丁镇南在一名营部参谋带领下,爬上前方的沙丘。
  那名参谋还带了一具微光夜视仪。
  是特种部队使用的型号,有激光测距功能,不过很笨重,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夜空晴朗,而且是半月,能见度不算太差。
  坦克战车都已部署到位,并就地隐蔽。
  所有的坦克与战车都在炮塔的侧面与侧面,用荧光粉刷上了一个倒“V”图案。
  用微光夜视仪,在几千米之外都能够看到。
  那东西其实是敌我识别标志。
  在侧面与后方的友军能看到,而正面的敌人看不到。
  伊拉克装甲部队在大约20千米之外,包括刘尊山在内的几名指挥官,正在给其他车长下达战斗命令。
  虽然可以通过电台联系,但是真的打起来,恐怕谁也顾不了别的。
  与演习采用的战术一样,只有几辆骑兵战车冲到了前面,而且在坦克火力线的侧面,以免被误伤。
  没错,这几辆骑兵战车执行的是侦查任务。
  其他骑兵战车,以排为单位,集中部署在坦克后面。除了利用性能更好的红外成像夜视仪为坦克提供支持之外,还可以在战斗中,用射程高达8千米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攻击敌人的坦克。
  充当主力的34辆坦克,全都沿着边境线,由北向南部署。
  这次,以排为单位,每4辆坦克组成一个战斗小组,而且排长座车的敌我识别标志是两个重叠的倒“V”符号,一眼就能看出来。
  战术也很简单,伊拉克坦克越过边境线就立即开火。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远的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8个排的32辆坦克,以及营长与副营长的坦克都在国境线南面2000米到2500米的区域内。
  在这个距离上,“ZT-99AL”在静止状态下对静止目标的首发命中率高达85%。
  其实,还是差了点味道。
  在去年的演习当中,在坦克部队跟“敌人”交火前,空军的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先后发起两轮空中打击。
  可惜的是,现在办不到。
  陆航的直升机还在帝国港口里面准备装船,而空军的攻击机部队也在本土,预计最快都要一周之后才能够部署到位。
  如果要提前部署“战-16A”机群,提前发起搜寻与打击弹道导弹发射车的行动,攻击机的部署时间恐怕还得延迟好几天。
  现在能依靠的,也就只有陆战队的坦克了。
  “长官,来了!”
  在旁边的营部参谋提醒之后,丁镇南才举起微光望远镜,朝北面看去。
  地平线上有些动静,只不过看得不太清楚,只能知道那边肯定有很多坦克战车,扬起的沙尘非常明显。
  目视判断,大概在10千米之外。
  能够看到,不等于能够开火。
  施授良早就下达了命令,除非伊拉克军队越过边境,进入沙乌地境内,也就是入侵了沙乌地,不然绝不准首先开火。
  打响地面战斗跟设置禁飞区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的说,设置禁飞区是防御性质的军事行动,以保护沙乌地为目的,不存在入侵伊拉克的可能。在地面上向伊拉克境内的军队开火,而且是主动发起攻击,那么跟军事入侵就没有区别了。
  帝国是打着反侵略,帮助科威特复国的旗号出兵波沙湾,更加不能做出主动入侵他国的举动。
  正是如此,帝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才获得众多国家的支持。
  其实,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法瞄准。
  十来分钟过后,伊拉克装甲部队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也就大约5千米的距离,已经能够清楚看到伊拉克的坦克与战车,不过伊拉克军队也已停止前进。
  在越过边境线之前,所有坦克战车都停了下来。
  难道,伊拉克军队发现了边境线南面的陆战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