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帝国争霸> 第172章 积极主动

第172章 积极主动

  随后,等到刘尊岭做好安排,白华伟以舰队司令官的身份下达了作战命令,以及最新的作战部署。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继续向东航行,经过约顿岛之后,再转向北上,从霍瓦依群岛的东边进入北东望洋。途径约顿岛之前,将进行最后一次燃油补给,而且所有战舰都按照超载标准装载燃油。
  要说的话,这是帝国战舰的一大特色。
  在烧煤的时代,超载是一件非常辛苦,但是算不上太麻烦的事情。需要的只是在战舰上塞满煤炭,其实是装满煤炭的麻布袋。在进行远航,而且沿途没港口可以停靠,甚至得把餐厅与军官住舱用上。战舰里到处都是煤炭,肯定会对官兵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也很难保持整洁干净。
  到烧油的时代,超载就没这么容易了。
  锅炉使用的重油是液体,储存在油舱里面。要想让战舰超载,通常的做法就是用重油取代压载物。
  通常,战舰的压载物是海水。
  正是如此,战舰上都有压载水舱。
  只是,并不是说能够把压载水舱当成油舱,装上重油就行了。
  重油与水混合之后,会产生很多问题,特别是有大量杂质的海水。搞不好,甚至会导致锅炉损坏。
  关键就是,压载水舱里面的海水无法全部排空,肯定有一些残留。
  如果用压载水舱来装载重油,必然会混入海水。
  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之前,帝国海军就明确规定,除非舰队司令官直接下达命令,不然舰长不得擅自用压载水舱装载重油。
  此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不过对安全有影响的问题。
  重油的比重比水低。
  如此一来,用重油做压载物,肯定会导致战舰重心升高,对战舰在高海况之下的航行稳定性产生影响。
  一直到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海军才研制出了堪用的油水分离器,基本上解决了油水混合的问题。
  可惜的是,只有少数在大战期间设计与建造的战舰,才配有这种设备,能够用压载水舱装载重油。再说了,到大战后期,帝国海军有足够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与舰队油船,还有很多征用的油轮,在航行间进行燃油补给也不再困难。结果是,很多在大战之前设计与建造的战舰,并没在战时进行改造。
  关键还有,等到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战舰动力系统迎来了工业时代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变革。
  燃气轮机诞生,而且在短短20年内就取代了蒸汽轮机,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
  此外,低速柴油机基本上霸占了小型战舰的动力舱。
  自从工业时代开始,霸占舰艇动力舱上百年的蒸汽机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
  虽然在理论上,舰用燃气轮机可以使用包括重油在内的多种燃油,但是正常情况下,依然以煤油为主,少数时候用柴油。至于直接用重油,哪怕燃气轮机能运行,也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麻烦。
  进入燃气轮机的时代后,大部分战舰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想过要使用重油。
  到了现在,那就更加如此了。
  关键就是,舰用燃气轮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功重比也是越来越高,燃油经济性、可维护性与故障率等指标,都比以往的提高了几个数量级。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对燃油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很多战舰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想过要使用重油。
  那么,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开发的,主要针对重油的油水分离器就成了摆设。
  为了解决超载问题,让航程偏短的战舰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装载更多的燃油,获得更远的航程,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是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只可惜,大部分只是设想,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甚至没有从设想变成样品。到最后,还是在海军放宽战术性能指标,才得到解决。
  这个所谓的“新技术”根本不是技术,而是在设计上的取巧之作。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小分舱的方式,把压载水舱做得尽可能小一些,而且分成了上下两层。这么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把上层水舱里的积水排入下层水舱,确保在用上层水舱装油的时候,不会与海水混合。水舱的容积降低,肯定会导致结构质量增加,不过更方便进行平衡管理。这就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让已经用光了燃油的水舱重新装水,以增强战舰的稳定性。
  因为这个设计,“陈炳勋”级的空重增加了大约500吨。
  只是,跟超载后获得的航程相比,这点代价不算大。
  通常情况,“陈炳勋”级在最大超载吨位,增加4000吨舰用燃油之后,最大航程能够达到20000海里。即便以战斗状态航行,也能够增加大约3000海里的航程,等于在航行途中少做一次燃油补给。
  其他大型战舰也差不多,都能够通过超载把航程延长2000到4000海里。
  当然,肯定有风险。
  如果压载水舱的给排水系统出了故障,或者装载燃油的水舱受损,或者其他的原因,导致海水与燃油混合,肯定会损坏燃气轮机。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也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比如每台燃气轮机的燃油供给系统都是独立运行,几台燃气轮机同时出故障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对于一般有4台,最多拥有8台舰用燃气轮机的战舰来说,哪怕只有1台燃气轮机出故障,也肯定会对作战产生影响。
  在“陈炳勋”级上,这个问题更突出。
  “陈炳勋”级有8台25兆瓦级大型舰用燃气轮机,以及2套依靠回热驱动的蒸汽发生系统。
  这套动力系统,即便是现在,也非常先进。
  不过,弊端也非常突出。
  8台燃气轮机是整艘航母的心脏,而且只要有1台出了故障,就必然会对航母的战斗力产生影响。
  关键就是,依靠燃气轮机排放的废气,准确说是废气的余热驱动的蒸汽发生器。
  蒸汽发生器的另外一端,就是航母上的4套蒸汽弹射器。
  其实,就是因为研制出了蒸汽发生器,帝国海军才决定放弃蒸汽动力系统,用燃气轮机驱动航母。
  “陈炳勋”级由此成为全球第一种使用燃气轮机驱动的大型航母。
  虽然在理论上,只需要2台燃气轮机工作,就能驱动1套蒸汽发生器,但是弹射器在工作的时候要消耗很多的蒸汽,也就得为蒸汽发生器补充能量。按设计,只有在4台燃气轮机全部启动之后,才能够让蒸汽发生器达到最大设计功率,也才能推动对应的2套弹射器以最快频率弹射舰载机。
  这么设计,主要就是因为在平时,根本就不需要让蒸汽弹射器以最快频率工作。
  此外,还跟让汽轮机的特点有关。
  简单的说,燃气轮机在满负荷工作的时候,才有最高的燃油效率,低速运转的经济性并不好。
  在正常情况下,8台燃气轮机中,处于工作状态的不会多于4台。
  如果只是日常航渡,不需要频繁的起降舰载机,2台燃气轮机全功率运转,就能让“陈炳勋”级达到16节的巡航速度。就算需要频繁起降舰载机,让4台燃气轮机全功率运转也够了。只有在战斗,特别是全甲板攻击状态下,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出动大批舰载机,才需要同时使用8台燃气轮机。
  总而言之,“陈炳勋”级的动力系统很有特色,为此后的航母立下了标杆。
  至于弊端,同样很明显。
  正是如此,在平时,没有哪个舰队司令官会让航母超载,特别是使用不是太靠谱的压载水舱装载燃油。
  按照白华伟的安排,在向海军司令部汇报行踪之后,就将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
  关键就是,白华伟的命令不但针对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还针对正赶来的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以及霍瓦依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如果有需要,还得安排空军为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供掩护。
  该作战计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最不可能的方向进入北东望洋。
  如果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能成功的引开纽兰舰队的注意力,等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杀到,就能打纽兰舰队一个措手不及。
  为此,白华伟给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下达了一道很特殊的命令。
  假扮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尽快对登陆中转岛的纽兰军队发起打击。
  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是更换舰载机的徽标,并且让舰载机飞行员更换部队番号,采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呼叫代号。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纽兰舰队指挥官相信,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已经回到中转岛附近。
  此外,还要增强搜索与侦察力度。
  可惜的是,霍瓦依群岛的正规机场均遭到轰炸,没办法部署大型飞机,也就只能依托北马群岛与威岛。
  就算空军积极配合,提供的帮助都很有限。
  主要就是,缺乏战斗机掩护,只是安排电子侦察机与预警机前出搜索,跟派出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了找到纽兰舰队,空军已经派出了数十架大型侦察机,而且几乎都有去无回。
  其实,此战的关键就是及时找到纽兰舰队,准确掌握其行踪。
  不然的话,孤军深入敌后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遭到围攻。
  在北东望洋的东部海域遭到攻击,别说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仅3艘大型航母,哪怕再增加3艘,而且都换成超级航母,那也是凶多吉少。
  当然,打成了就能扭转战局。
  在白华伟做部署的时候,江文龙没有插嘴。
  其实,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里。
  就在开始,白华伟向他透露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信息。
  不是他最先猜到的那个,即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的领导人认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由帝国发起的第三轮军事变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军事学说将彻底改变战争面貌,从而让其他国家在发动战争之前就已输掉了战争,甚至丧失发动战争的能力,才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铤而走险,通过精心安排的波沙湾战争挑起第三次全球大战,为击败梁夏帝国,或者说是锁定战略格局做最后努力。
  让江文龙倍感震惊,并因此而失神的是另外一件事。
  从一开始,帝国高层就没有想过能打赢第三次全球大战,甚至不觉得能取得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
  按全球大战的套路,任何为了胜利进行的努力,都会付出比取得胜利更惨重的代价。
  当然,这只是江文龙的推测。
  白华伟只暗示了他,没有直接告诉他。
  不过,这个暗示已经足够吓人了。
  江文龙首先就想到,原本趋向于保守的白华伟,现在表现得这么积极主动,肯定跟这个推测有关。
  关键就是,帝国当局不可能在遭受惨败的情况下跟敌人讲和。
  要想停战,首先就得遏制敌人的进攻,并守住战略防线。
  只有当战局进入到僵持阶段之后,交战双方才会认真对待战争之外的手段,比如说停战谈判。
  在东望洋,如何才能让战局进入僵持阶段?
  答案非常明显,霍瓦依群岛。
  只要纽兰军队在霍瓦依群岛遭遇挫败,哪怕是久攻不下,都会赶在兵力对比发生转变之前跟帝国进行停战谈判。
  如果纽兰军队选的是群岛东部的岛屿,比如霍努岛,这种局面在几个月内就会到来。
  群岛东部都是大岛,全都有大量驻军,攻打难度非常大。
  要说的话,最大的意外,就是纽兰海军绕过整个霍瓦依群岛,直接攻打中转岛。
  这个变数,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纽兰海军选择攻打霍努岛,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不管是留在群岛的西南方向上,还是在约顿岛的附近,都处在较为理想,能攻能守的位置,也就能从容应对纽兰舰队。
  现在这个局面,让白华伟不得不冒险。
  关键就是,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撤回去,哪怕顺利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也肯定无法在几个月之内取得一场足够巨大,能让纽兰共和国坐到谈判桌边,就停战而展开谈判的重大胜利。
  此外,要是中转岛沦陷,并且导致霍瓦依群岛失守,大战肯定会持续数年。
  从这一点来看,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这场冒险的军事行动中遭受惨败,甚至是全军覆没,无非也是让战争多打几年,并不会比中转岛沦陷,霍瓦依群岛失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
  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