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帝国争霸> 第226章 长途奔袭

第226章 长途奔袭

  接下来的战斗,完美的证明了“战-16AD”与KD-24A这对组合的巨大价值。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在半个小时之内,“战-16AD”机群在“攻-8FZ”的指引下,使用KD-24A摧毁了特里凡附近所有的远程防空雷达,而且自始至终没有遭到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击。
  达到了300千米的射程,让“战-16AD”不需要冒险进入敌方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也就不会给敌方防空系统开火机会。
  虽然有少数野战防空系统生存了下来,但是也被随后杀到的“战-10AD”摧毁。
  等第三波打击结束,特里凡的空防系统已彻底瘫痪。
  此时,还没有到24日凌晨。
  随后几个小时,部署在斯兰的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以及海军岸基航空兵倾巢而出,用行动给纽兰空军与梵罗空军上了一课。
  当然,学费非常的高昂。
  到24日的凌晨5点过,首轮空袭行动宣告结束的时候,帝国空军与海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大约2000架次,投弹量超过12000吨,精确制导弹药的占比高达60%,总共摧毁近万个目标。
  不可否认,这里面存在一些水分,比如摧毁目标的数量,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只是,这个晚上的行动,充分展现出了帝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尤其是远远超过了对手的战场统治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来自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先进武器装备,而是由整个体系决定。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系统战”的先进性就已展现出来,并且宣告依靠几种先进武器就能取得胜利的时代已经结束!
  相反,哪怕是老旧装备,只要使用的方法得当,依然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比如,帝国空军的“轰-9D”与“攻-8FZ”、帝国海军的“攻-5”与“攻-6”,还有占到弹药消耗量40%的非制导炸弹,不但算不上先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老旧,却依然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在打击行动宣告结束时,以特里凡为中心的梵罗南部地区的防御体系已经彻底瘫痪。
  不过,也并非没有遗憾。
  因为没有能够在第一波攻击当中摧毁特里凡附近的野战防空力量,加上第二波攻击是以补充轰炸为主,此后还预留了一些时间给“攻-11A”机群摧毁敌人的指挥中心,所以针对空军基地与机场的轰炸行动推迟了大约一个小时,而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飞机,全都利用这个机会逃走了。
  这其中包括近百架F-15与F-16,以及4架价值更大的E-3B。
  此外,梵罗空军也就损失了近百架F-4E(I)。
  如果需要,梵罗空军能在短期内向南部地区增派数百架作战飞机。
  经过此战,帝国空军暂时掌握了梵罗南部地区的制空权,而空中打击行动也在24日进入到第二阶段。
  主要就是扩大轰炸范围,由空中突击转为战场压制。
  随着作战力量增强,以及打击目标的减少,最快在3天之后,就将开始轰炸南部地区的地面部队。
  可见,在最初几天里面,依然需要重点打击敌人的防空部队。
  虽然在第一阶段轰炸中,已经摧毁梵罗南部地区的远程防空力量,但是仍然有部分野战防空部队得以幸免,而且大多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其中不少还部署在特里凡附近,对过往的作战飞机构成了严重威胁。
  放在以往,帝国空军至少都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大半个月的时间来对付这些分散的野战防空系统,尤其是能够单独作战的自行高射炮,以及配备了火控雷达的防空导弹发射车。比如在波沙湾战争中,帝国空军在夺得制空权后,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搜寻与消灭伊军的野战防空系统。
  只是这次,帝国空军没有这么做。
  在24日下午,帝国空军就把“战-16AD”撤了下来,并且在当晚就转场飞回了本土。理由是,这些重型战斗机没有完成全部验收测试,可靠性不是很高,不适合频繁出动执行作战任务。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配套的KD-24A还没量产,而且库存只有几十枚。
  既然只能使用射程还不到100千米的KD-18C,那还不如出动“战-10AD”,完全没有必要动用“战-16AD”。
  此外就是,等西北战场发起反击,更需要像“战-16AD”这样的重型作战平台。
  道理也很简单,在高原作战,依靠更大的起飞重量,重型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轻型战斗机。
  当然,撤走“战-16AD”机群没对作战行动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天亮前,有2个“战-10AD”分队到达斯兰,而且都在天亮后出动,参与上午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帝国空军投入了足够多的“攻-8FZ”,帝国海军也出动了数十架“攻-6CZ”为攻击机群护航。
  这些海军的电子攻击机,全都来自波沙湾。
  以帝国陆军为首的联军已经攻占了巴格达,正在按计划向北推进,围剿逃往北部地区的残敌。
  伊军已被击溃,仍然在负隅顽抗的也是些残兵败将。
  到24日下午,进驻斯兰的电子攻击机已经超过100架,此外还有差不多150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正是如此,才能为每支飞往战区的攻击机群至少安排2架电子攻击机,以及4架防空压制战斗机。
  关键还有,野战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都不太远,一般就只有20千米,即便是较为先进的也不会超过40千米。也就是如此,防空压制战斗机完全可以在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将其摧毁。
  显然,这也是不需要动用“战-16AD”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有可能的漏网之鱼,尤其是那些能够机动部署,而且精心伪装的防空导弹,帝国空军采取了一个相对简单,代价却有点大的办法,也就是让执行攻击任务的作战飞机始终在中高空飞行。
  按帝国空军的规定,作战飞机在进入战区之后,飞行高度不低于6000米,投弹高度不低于5500米。
  其实,这也是在波沙湾战争中总结的经验。
  主要就是,几乎所有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有效射高都在5000米以内。
  在遭到近程防空导弹攻击的时候,保持足够的飞行高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反制时间,摆脱导弹的概率更大。
  实战证明,只要飞行高度超过了5500米,被击落的概率就能降低一个数量级。
  不过,这也意味着,要想保证轰炸的效率,就得以精确制导弹药,特别是激光制导炸弹为主。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的底气所在。
  虽然在几个月之前,尤其是在波沙湾战争期间,激光制导炸弹一直很紧俏,只有在对付高价值目标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在波沙湾战争的初期,近八成激光制导炸弹由“攻-11A”与“战-16A”投掷,但是在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军工体系进入战时状态之后,激光制导炸弹的身价顿时一落千丈。
  原因就是,生产线开始全速运转,制导组件的产能在9月份提高了上百倍!
  至于出厂价格,在战时按照计划生产,也就不需要考虑太多。
  不出所料,在年底能达到月产20万套的规模。
  就算还没有达到管够的程度,不过也大大缓解了弹药紧张的局面,作战部队基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激光制导炸弹。
  此外,精确制导弹药的打击效率本身就非常高,因此对弹药的需求量反到比过去降低了许多,从而大幅度减轻了后勤保障的负担。也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优先确保让战术航空兵使用精确制导弹药。
  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部署在大后方,后勤保障的负担要轻得多。
  其实,在23日夜间到24日凌晨的战斗中,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弹药的用量就占到60%,不但超过了波沙湾战争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大陆战场的使用比例,成为了最主要的打击手段。
  在24日白天,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总共出动2300架次,除掉战略航空兵,战术航空兵出动2000余架次,投弹量超过8000吨,只是500千克与以下级别的激光制导炸弹就用掉了大约2万枚。
  消耗量最大的其实是250千克级激光制导炸弹。
  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投弹精度有保证,哪怕威力小一些,也能够摧毁目标。
  要说的话,即便是250千克级级炸弹,威力都明显偏大,用来对付防空导弹发射车、自行高射炮与主战坦克这样的战术目标,不止是绰绰有余,还显得有点大而不当,即限制了载机的挂载能力。
  即便对付军事基地,250千克级炸弹也足够了。
  如果轰炸机场这类大型目标,往往得使用特种弹药,比如集束炸弹与子母炸弹,并非使用更大的炸弹。
  问题就在这里。
  在开发激光制导组件的时候,帝国空军的常规炸弹当中最小的就是250千克级,因此没有要求适配更小的炸弹。
  当时,帝国空军也没想过要采购与装备更小的炸弹。
  在投弹偏差高达数十米,甚至超过了一百米的时代,对炸弹威力有很高的要求,过小的炸弹不受欢迎。
  直到大战爆发之前,帝国空军才提出了研制“小型制导弹药”的需求。
  当然,不是说生产一些小型炸弹,再开发一种适配的激光制导组件就行了,帝国空军提出了更高,也更苛刻的要求,比如无动力射程至少都要达到60千米,能够通过更换引信来改变用途。
  要求不低,研制难度也不小,意味着无法在短期内投入生产。
  虽然帝国空军在24日白天大打出手,但是当天的主角不是空军,而是同样部署在斯兰的帝国海军航空兵。
  在夜间的战斗当中,海军航空兵承担了一部分打击任务,不过更像是在做热身运动。
  此外,所有在夜间出动的作战飞机均在完成任务后,转场飞往巴铁南部的机场,准备参与那边的战斗。
  到24日上午,进驻斯兰的是来自东望洋舰队的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按照最初计划,这4支联队原本应该增强给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只是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已经没有这样的必要,海军司令部就把这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派了过来。
  此外,4支联队各有2个重型战斗机大队与2个重型攻击机大队。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大队,暂时留在狮泉城。
  原因也很简单,斯兰这边的机场与军事基地容纳不下更多的作战飞机,而且暂时也不需要增派战术航空兵。
  在24日下午,4个联队的作战飞机全体出动,在空军加油机支持下,奔袭了梵罗海军东方舰队与西方舰队的母港,也就是东海岸的维纱军港与西海岸的孟卖港,一举歼灭了梵罗海军。
  相对而言,奔袭维纱军港的行动更加容易,几乎没有挑战性可言。
  正是因为东海岸的军港难于防守,所以梵罗海军一直都不太重视东方舰队,其主力是3艘排水量不到2000吨的小型护卫舰。东方舰队的使命,其实是依靠数量众多的导弹艇与鱼雷艇阻止帝国海军在东海岸登陆。在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在梵罗国参战之后,东方舰队一直龟缩在维纱军港里面,别说3艘护卫舰,即便是导弹艇与鱼雷艇都很少出港,更别说前来挑衅帝国海军。
  其实,在10月初,帝国海军就对维纱军港发动过一次空中打击。
  不过,打击对象并非停在港口里面的舰艇,而是港口的基础设施,而且在港口外面布设了上百枚水雷。
  几天之后,就有一艘大型导弹艇在港口外面被水雷炸沉。
  在试图扫清航道的时候,一艘原本是水雷克星的扫雷舰反到被水雷炸沉了!
  此后,除了偶尔派遣仅有几十吨的鱼雷艇出港巡逻之外,东方舰队的其他舰艇就没再离开过维纱军港。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海军没有能够对付智能水雷的扫雷舰艇。
  至于部署在维纱军港附近的防空部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不是梵罗军队没有防空系统可用,而是远程防空部队编在空军的名下,野战防空部队编在陆军的名下。
  也就是说,防空部队与海军无关。
  时隔20多天,梵罗海军都没有修复维纱军港里遭到破坏的基础设施,唯一的大型船坞依然处于关闭状态。
  正是如此,这次的轰炸行动,主要针对的就是军港里的舰艇。
  虽然那些舰艇全都不值一提,别说被水雷困在军港里面,哪怕突破了水雷封锁,也未必能够从埋伏在港口外的潜艇面前逃脱,但是对于即将发起的登陆作战来说,这些舰艇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当然,帝国海军一直就认为,击沉敌舰是消除威胁的最可靠手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