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书院较小,不和其他大书院一样,是住宿制。早晚之时,都会留给学生往返家中与书院的时间。
  余柏林的家和书院之间相隔两座山。这两座山只是小山丘,山高不过两三百米,往返不过一个时辰。这一个时辰,余柏林就当每日锻炼身体了。
  自封蔚离开之后已经月余,并未再次出现。
  余柏林知道封蔚这种身份的人,诺言既出,多半不会反悔,况且又是举手之劳,心里并不慌张。他安安心心读书做题,闲暇之余打理一下家中店铺。
  有封蔚留下的那一百两银子做资本,余柏林可以实现心中关于自家店铺一些未曾实现的想法。攒银子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很多。
  只是京城店铺若要卖个稀奇,还要卖的红火,背后必得有后台。不然就等着麻烦上门。
  余柏林现在只是小打小闹,至少自己当上举人,才敢稍稍放开。
  若要做得十分红火,日进斗金,那至少自己得当上进士,还得至少二甲靠前。
  若是靠上那位封二兄弟,就容易多了。这种念头在余柏林心头一闪而过。
  罢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院试在即,《四书文库》几百万字,余柏林早已熟读,其中最重要的破题之法,更是熟记于心。
  他记忆力很好,虽说不到过目不忘,多看几遍也能背下。更别说他穿越前本就在国学上底蕴不错。
  他这种现代的权贵子弟,有钱有闲,除了刚成年的时候遭了些磨难,后来又恢复有钱有闲的状态。所以他和古代的世家子弟一样,琴棋书画骑射御样样精通,还能分出心思学习各种有兴趣的科学杂学。
  所以当有人叫嚣着废除高考恢复素质教育的时候,在余柏林他们这种阶层的人心中,不由觉得好笑。
  就像是现在的寒门学子叫嚣着取消科举恢复九品中正一样可笑。
  这统一的考试就算有诸多弊端,也是目前唯一相对公平,可以让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或许它只是一根独木桥,或许有人不经过这根独木桥也能改变命运,但它至少是一条大众可以走的途径。
  不然要论素质教育,谁比得过他们这群有钱有闲有关系的人?
  余柏林只是国学大师,其他略有涉猎。在他们这个层次的人而言算是较为普通。他家一老爷子,是著名教育家、著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
  又是“xx家”,前面还要加上“著名”的形容词,可想多厉害。
  而位老爷子的友人,都是这种人。
  余柏林摇摇头。就算他同年龄的人中,也有比他厉害许多的。他只能算是争气。
  这群人要是穿越到古代,只要能活下去,照旧是能人。
  一个人若真厉害,到哪都厉害。就算是他,好歹有信心科举做官。
  县试府试院试之前,都需要秀才以上功名者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许多老秀才就是靠此赚外快。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些秀才多半也要收取钱财,只是收多收少。
  这是一个潜规则,陈夫子虽说是举人,在担保的时候也收了些钱财,收的不多,意思意思,以免遭人怨恨,说坏了规矩。
  不过陈夫子转手就送给余柏林一本厚厚的册子,说是自己游学心得。
  这可比那一贯铜钱不知道贵重到哪儿去了。而且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四书五经,科考之时,四书必考,五经则任选一经,读书人称作“治本经”,和后世高考分科一样。
  治本经多师徒传承,陈夫子治的《春秋》,恰巧余父治的也是《春秋》,余柏林自然治的也是《春秋》。
  不过,或许不是碰巧,正因为陈夫子治《春秋》,文成焯才会推荐余柏林向陈夫子求学吧。
  《春秋》微言大义,是余柏林前世最为喜爱的著作,对其研究也最透彻,各朝各代关于春秋的著作他都有熟读。
  从秦之后,余柏林所处华国历史和此处完全不同,但对儒学的推崇,却是一致。
  余柏林的策论经陈夫子评价,若无意外,院试理应排名前列。
  是否能延续第一,造就小三元,就要看主考官的爱好了。
  秀才三试,都不考经义,只考“帖经”,即默写。
  这“帖经”有填空、有问答,有书中原句,更有必须结合上下文推断。没有一定逻辑能力,仅靠死读书,在最简单的“帖经”这一场,就得折戟而归。
  除了“帖经”之外,还有“杂文”、“策论”两科。“杂文”即一诗一赋,“策论”即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余柏林“帖经”“杂文”被陈夫子评价为可直接参加会试,只有“策论”稍逊一筹。
  倒不是余柏林“策论”写的不好,而是他对这个朝代了解不深,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也不知道如何揣测考官、甚至朝廷的意思,导致束手束脚。
  除了“策论”之外,余柏林的“经义”更加堪忧。其原因也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
  他那时候的经义已经去伪存真,有了极大发展,且符合他当时的社会状况。现在他的经义写出来,就是惊世骇俗。
  若是他已经成名之后,到可以著书立说,说不得能成为一世大儒。但现在他只是个小童生,拿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理论,那叫找死。
  余柏林于经义上造诣非凡,让他抛弃正确理论,写那些已经证实是糟粕,甚至是前人伪造的学说,其痛苦可想而知。
  因此陈夫子对余柏林的教导,多在策论和经义上。
  别的学生还在学帖经,他已经在写经义,是以自然不能一同上课。
  在院试之前,不复习院试所考科目,反而练习经义这一门从乡试起才会考的科目,这师徒二人狂妄可见一斑。
  而放榜之日,余柏林案首之名,证实了两人或许不叫狂妄,叫有自信。
  ...................................
  余柏林已经取得县试府试第一,当他院试也取得案首的时候,其轰动没有第一次来得大。
  第一次见余柏林只是一少年郎,许多老读书人大喊不公。
  当他取得小三元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实至名归了。
  当看到余柏林名字贴到案首位置之时,围观读书人一边点头一边道:“余柏林啊,县试院试第一那位?怪不得。”
  一点都不意外了。
  虽说知道肯定榜上有名,小三元真的到手,即使只是个虚名,还是非常非常小的虚名,对余柏林而言,科举一路算是开门红,吉兆啊。
  这时候没有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法律,陈夫子高兴之余,拉着余柏林大醉一场。
  陈夫子醉了,余柏林没醉。
  两坛子醪糟水,怎么会醉?就是肚子撑得慌。
  除了余柏林之外,还有人为余柏林的名次感到欢喜。
  封庭看着封蔚一脸喜气洋洋的样子,不由按眉:“这只是小三元,又不是三元及第……好吧好吧,小三元也是三元,朕赞同他确实有几分才华。”
  “我就说我眼光可好。”封蔚在京城没什么可交的人,现在朝中这局势他也不敢与人相交。少年心性本就坐不住,好不容易找到个能说话的好人,皇兄硬压着他不让他去见,说什么至少乡试之后再看看。
  封庭嘴角抽了抽:“你就这么看好他?案首之人,考不中举人的多得是。解元之人,会试落第也很常见。”
  “他不同。”封蔚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很是推崇,“别的读书人跟我谈不拢。”
  那不是因为你水平低吗?封庭差点脱口而出。
  他身体羸弱,许久没子嗣,这个弟弟就是当儿子宠大的。比起才四岁且没时间照看的太子和还未满周岁的幼子,他对封蔚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
  但好像心血浇多了,弟弟长歪了。
  “……好吧,若是隐藏身份,你可以与他相交。”封庭想着因为何贵妃连番主动作死让何家处于崩盘边缘,朝中掌控力度渐渐加大,剩下只需徐徐图之,也不用拘着封蔚。
  封蔚来京城后没有一个可说话的朋友,想来也是憋慌了。这么一个没有根基、心性纯善、还有几分才华的同龄人,他也不担心会给封蔚造成什么不利。
  于是封庭妥协了。
  当然,多年之后,皇帝陛下为自己现在的决定深深后悔。
  ※※※※※※※※※※※※※※※※※※※※
  想多写一点,增加了一千字,就延迟了半小时更新,不介意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