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秘宋> 第三百三十三章先修路(上)

第三百三十三章先修路(上)

  “总之,听那马弁说,直阁相公要和京里的人物打对台,要把咱县,搞红火起来。”
  “听说不是叫咱们掏钱,而是直阁相公也掏钱出来做本,然后怎么管帐,怎么掺分子,怎么分钱,都有章程。那马弁是西军出来,据他说的,西军里,有不少人,在直阁还没发迹时,就跟他一起做生意,那年头刘相公才十五六岁,但凡当年跟着做生意的,现在都富得流油。”
  六爷爷拈须道:“刘直阁生财有道,这个应该不错,他一入京兆府,就买了七亩的府第。如果这钱不干净,司马相公这等嫉恶如仇的人物,如何会放过他?”
  地主和族长觉得匪夷所思,对于刘瑜来说,真的是没什么。
  不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他也不用去动地主的奶酪啊,大宋对应天灾怎么弄?不就是把灾民都拔到厢军里,有一顿没一顿的吊命吗?得了,刘瑜可以调用厢军,可以让地主出钱。人力,物力,其实都可以解决,问题是,怎么致富?
  “这就是好地,咱们就是与民争利,全弄好田,亩产了不起,百斤,好么?能怎么富?”沈括骑着马跟在边上,真心想哭,他真觉得刘瑜太不靠谱了,这要事前跟他商量一下,也不至于这样闹笑话。这时知县坐轿在后面,他跟刘瑜骑马,也就边走边吐苦水了:
  “子瑾,你这样搞,真心是不成,你要当官的,要弄钱,当贪官,这是有人这么干,老百姓,你要大家都富起来,怎么办?去抢么?抢也不成啊,抢也只是匪首有钱啊!”
  刘瑜听着不住地点头,半晌却跟沈括说道:“这事难?”
  “当然难!”沈括没好气地应了一声。
  “噢,那就交给存中兄了。三天为期,想想如何让这一乡,富足起来。”
  沈括听着愣了半晌,禁不住悲嘶:“啊!”
  刘瑜在边上接了一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存中是这个意思?要这一乡一里,都无法教它富足,日后如何给我兄谋求差使?大致真的只能找些机宜文字,或是编书的活计之类了。总得有个证据,有牧民之能,有富国之策,我这边才好去帮兄吹嘘游说,四处活动求荐吧?存中兄,你行不行?你要不行就算了。”
  “行!”沈括咬牙应了。
  其实这事真心不容易,不是说搞就能搞。
  大宋不是现代社会,是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就有一个问题,交易量不大。
  道路又不好,又闭塞。
  所以小农经济嘛,没有交易量,怎么快速获取大量财富?很难的,除非战争。
  但问题是,这时又不是强汉盛唐,西夏、辽国,大宋有把握能打得了谁吧?
  要真能有把握打得赢,司马光也不至于那样,一会乞罢刺练勇,一会乞割地给敌国,他出发点是好的啊,就是不想打仗,为啥?担心打不过,最后百姓受苦啊!
  看着似乎真的就是绝路了。
  所以就算是沈括这货真价实、千年一遇的天才,想了三天,也想不到什么太好的主意。
  当刘瑜过了三天,来沈括的院子里时,蓬头垢面的沈括,完全拿不出一个主意。
  应该说,他拿出一个主意的:“钱利于流,钱如果藏之不用就是死钱,要使钱增值就必须投放到流通!”
  这理论是正确的,便没有操作性啊,对于一乡一里,光有理论,济什么事?
  “再给我三天!”沈括两眼通红,如同一个疯狂的赌徒。
  但刘瑜很清楚,别说给他再来三天,给沈括三十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的,这就叫时代的局限性。不是说天才,真天才,然后就能凭空整出个东西;不是说知道得多了,知道怎么造反了,怎么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然后就在任何年代都能复制。
  不是这样,这玩意就叫时代局限性。
  “若我能想出法子,此后十年,存中凡事皆须听从小弟。”刘瑜缓缓对沈括这么说道。
  沈括这高智商的,听着就不对了:“这就不对了,人生在世,便是父亲师长,也不可能真的事事听从。不然,岂不成了傀儡了?”
  刘瑜摇了摇头:“那不成,兄又拿不出办法,又不愿赌服输。实话说,兄还欠了这么多格物的经费,我与兄虽投缘,但便是同胞兄弟,也没这样的,又拿不出主意,又亏近千贯的钱银,又折腾不出东西,又不肯听我的,存中兄,你慢慢想法子,把这亏空补上,咱俩还是相忘于江湖吧!”
  沈括一时被刘瑜说得脸红,但看着刘瑜要拂袖而去,他一把扯住刘瑜的衣袖:“且慢!好,此后便以子瑾马首是瞻!”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刘瑜真心可怜沈括。
  作为文科生,他很清楚沈括后半生,二婚之后,是怎么被他老婆虐侍,虐待到最后,还产生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没那虐待他的老婆,他还活不下去了。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绝对是伟大的发明家沈括,就这样自杀了。
  与其落得这样的结局,刘瑜觉得,不如让沈括对自己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好些。
  “存中兄知道纺机么?”刘瑜笑着向沈括问道。
  沈括点了点头,刘瑜对高俅示意了一下,后者很快叫人搬了一只纺机到沈括的院子里。
  “我兄有什么想法?”刘瑜指着纺机,向着沈括问道。
  棉花,大宋已然有种植棉花,按《宋会要》食货三十七之二,在宋太宗的年代,命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见至少在川、陕各州,棉花已经是成规模种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