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华夏立国传> 第一百三十五章 长安的冬天(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长安的冬天(四)

  第一百三十五章 长安的冬天(四)
  走在长安北城的街道上,曾华唯一的感觉就是人山人海。
  长安南区是规划中的新城,除了长安大学堂、大神庙等几个标志型建筑物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建筑群。在修建南区新城的时候,曾华是严格按照早就确定好的规划蓝图来建设的,总算是过了一把总设计师的瘾。
  曾华可能中了西方历史大片的毒,在那些片子里,罗马、巴比伦等城市无不是气势宏伟。曾华心里也明白那只是电脑模拟出来的,但是那些建筑物给人的震撼力太强了。而且曾华对国产历史大片中那些雄伟美仑的古代宫殿也是倾慕不已。所以曾华决心要用大手笔弄出一个历史上前所未过的长安,让所有看到长安的“外国人”立即把自己归为“第三世界”人士,这样才配得上万国来朝的气魄。
  所以在曾华的规划蓝图上,完全新建的南区是重心。那里所有的建筑群都是以龙首原为中心修建,大家心里也明白龙首原早就内定为新曾府。不过就算曾华不占据龙首原也没有人敢去那里修房子,那里可是整个长安地区风水最好的地方。
  以龙首原为中心,据西偏南是长安大学堂等一串的教育建筑,而相对的据北偏东是长安大神庙、长安神学院等一系列宗教建筑,在中间,也就是龙首原的正南方是三座并排的巨大建筑物。
  中间的建筑最大,整个是大堂建筑。整个建筑底基高于地面三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堂前有长达四十余米的龙尾道至台阶,不高但是却很长很宽。堂前方左右分峙正典、长文二阁,堂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加上正中只有一层的大堂挑高十六米,配上堂前的十六根至顶大石柱,显得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
  王猛、车胤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站在上面如在霄汉。
  而左边的建筑物主体是由四座阁堂前后左右紧密串连而成,而左右两座是稍高一点的阁楼。在主体建筑左右两楼边上更各有一座方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堂上层相通。这整座建筑物以十数座阁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两向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
  右边的建筑物是一个四四方方,以十字轴线对称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上层只有一间,高挑宽阔,称为总章堂,而堂顶是圆形,正是天圆地方的格局;中层每面有四室,是为明室(南)、玄室(北)、青室(东)、安室(西)四堂,总共有四向十六室;而底层是附属用房。
  这三座建筑经过两年修建已经修得七七八八,过了年已经就可以交付使用了。而且这三座建筑的名字早就被曾华定好了,中间的叫宪台,左边的叫阁台,右边的叫章台。但是除了极少数人,谁也不知道这三座完全由石头修葺的建筑物是干什么用的。
  不过这三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物让外人看了后总有一种被折服的感觉,一种从心底被折服的感觉,不过在折服之后却总会联想翩翩。
  在三台的南边,东边和西边有三条宽阔的大道,而南边的大道更是除了宽还是宽,变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广场,正横在三台的前面。中间有三座白汉玉华表正对着三台,让这个比稍东北的大神庙广场要宽广平坦一倍的广场显得没有那么空旷。
  在三台广场的南边是一座三十六米高的石碑,基座是方圆二十米的花岗石台,而石碑也是四面耸立,碑顶呈金字形。整个石碑是用九块花岗石堆砌而成,由于这九块石头被精心打磨,所以看上浑然一体,几乎都看不到衔接的缝隙。石碑上应该刻着字,但是却被用布和草遮得严严实实。
  三台广场南边还是一大片空地,在规划蓝图上是准备修十二条里坊的,只是现在还来不及修建而已。
  再南边就是已经修建好了的集市和商市,现在已经开始万商云集,逐渐成为天下最大的市集和商贸区,也将是天下最有钱的地方。
  不过这南区实在是太大了,在曾华的蓝图里它将是一个集教育、行政、经济为一体的多功能区,现在只是建设了三分之一,还有大片的空地留在那里,等待建设。这里除了官署、集市、学堂之外,空隙里将是民居、商楼、里坊等建筑,将其充实填满。不过按照蓝图规划,这南区要想完全建设好起码要十年以上,而且要是把北区老城区包括在里面,围绕拱卫整个大长安的城墙预计有上百里,这个数字已经让许多人快吓晕了。
  由于南区除了学堂和集市就是一片工地,所以现在百姓们的居住和活动区还是集中在龙首原以北的汉长安区域里。
  走在北区的大街上,看着满街热闹开张的商铺,看着满目喜气洋洋的百姓,曾华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不过曾华心里也清楚,这繁华的表面下隐藏着的危机。曾华希望穿越过来的自己能带给华夏繁华,但不是一时的繁华。
  汉、唐长安,宋汴梁,明京师,都是繁华一时,但却最后在马蹄声中陷入一片火海。华夏不缺创造辉煌的能力,但是却似乎缺乏保持这种辉煌的能力,也许这种表面上的辉煌实际上只是属于少数人的盛世吧。
  曾华觉得自己很庆幸,这近十年自己似乎都是顺风顺水,利用自己“预知”能力在历史的走势中处处占据了最大的利益。西征益州蜀中抢了首功,顺利地当上别人看不上眼的梁州刺史;当上梁州刺史后出人意料地攻陷收服了别人更看不上眼的南秦州和西羌,悄悄地拥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实力。正是有了这股实力自己才能在中原动荡的时候一举占据了空虚的关中,抢在苻家前面入主长安。正是有了雍、梁、秦、益四州之后自己才开始有了征战天下的本钱,成为左右天下的“大军阀”。
  不过做为“先知先觉”者,曾华知道自己的根基还很薄弱,一点点动荡,例如战败,灾荒都有可能让自己前功尽弃。自己的数十万军队和数百万百姓只是通过权宜手段暂时聚集在一起,顺势之下一切都好说,要是中间出一点岔子就谁也说不好了。所以自己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来,尽量收拢民心,提高凝聚力。
  曾华一边想着,一边和王猛、车胤等人非常惬意地走在人群中,他们都穿着非常普通的衣服,看上去就像是长安学堂放假的学生和教授,而邓遐、张蚝率领的数百宿卫也是一身便装,有近有远,散在方圆数百米内,而在附近的军营里则照例聚集了上千的宿卫军和护卫军,随时待命应变。
  看着这热闹繁华的场面,曾华突然想起一茬来,以前看演义小说,主角一微服私巡就会遇到不平事,然后是主持正义,为民做主。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这种狗血的桥段,或者是英雄救美这个非常老套的俗段子。
  不过把这条大街走了一大半也没有遇到出来喊冤或者欺男霸女的事情,反倒是巡街的巡捕对四下东张西望的曾华等人好生关注了一下,最后判定不是“小偷团伙”才离他们远去。
  这时突然听到旁边有百姓奔走转告道:“西三区提刑裁判所有案子开审了!”
  曾华一听不由有点郁闷了,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怎么还有人去打官司呢?因为现在临近年关,提检司早就将刑事案件提交裁判所处理完毕了,如果现在还有案子肯定是百姓自己上告的民事案件。
  曾华转过头来对王猛等人使了个眼色,然后一起跟着向裁判所走去。
  长安设有一个大理裁判司,隶属于京兆大理司,下设了一十九个裁判所,分在城中各区,直接进行第一道案件审理。
  来到裁判所,这里是一个大院子,属于开放式。除了一些特殊的案件,大部分案件都允许百姓旁观,只是你要遵守裁判所的规矩。
  只见数百的百姓已经将一个亭子式的建筑物三面围住,而亭子的正中间坐着一个裁判官和两个副裁判官,前面还有两个文书坐在那里持笔记录。对面下首有三个人分坐在两边,应该是被告和原告,有十几名巡捕站在中间和周围维持秩序。
  案件很简单,就是一件婆婆虐待媳妇案。尖刻的婆婆处处看媳妇不顺眼,于是时不时找借口和机会毒打媳妇,而做儿子的却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干脆不闻不问。
  这日,在准备过年的时候,婆婆借口媳妇年货没有准备好,抓起木棒就是一顿毒打,还将遍体鳞伤的媳妇赶了出去。这时的媳妇实在忍不住了,就到裁判所把恶婆婆告了。
  案件非常明朗,数个邻居出面作证,证实媳妇的话确实是真,也讲述了婆婆的平时恶习。但是上庭的婆婆不但不认错,而且当场对着媳妇恶言相加。而站在那里的儿子对自己老婆把家丑张扬出来感到气愤不已,于是很明显地站在了自己母亲的一边。
  事实讲述清楚了,证人也上来作了证,媳妇也被带到亭后的裁判所屋里由女医士验了伤,出了结具,但是最后的裁判结果却出乎人意料。
  裁判官以百事孝为先为借口,只是将婆婆当庭“轻轻地”训斥告诫一番,然后宣布结案。
  看到这个结果,不但百姓们议论纷纷,就是曾华等人也是忿忿不平。
  回到府中,众人还在议论。虽然大家觉得的确是孝为重,但是却不能以此为借口施虐,大家都觉得裁判官太避重就轻了,尤其是以王猛等人为首,觉得这个裁判官做得太过分了,有悖北府的律法。
  听到大家几乎是一致的意见,张蚝不由地叫了起来:“大将军,你下一道命令,我立即去裁判所把这个鸟裁判官暴打一顿,然后改了他的结案裁判!”
  曾华不由瞪了一眼张蚝,让这个意气高涨的宿卫军都统领立即闭上了嘴巴。
  “应远,你去请大理司正刘努,左都察院事江逌,右都察院事毛安之三位大人过来。”曾华最后言道。
  “大将军,这是为什么?”连邓遐也不明白曾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点小事曾华下了命令不就全解决了吗,还用得着找三位大人过来吗?
  这个时候王猛出来开口解释道:“应远,你难道不知道什么叫以法为重吗?大理司的裁判官现在就是代表律法在进行审事裁判,如果大人觉得有一点不对就要求裁判官更改结案裁判,那裁判官还有什么威信,他代表的律法还有什么威信?”
  “都察院不但有监察弹劾官员的职责,也有监护肃正律法的职责。都察院一旦发现裁判官结案裁判不公可以要求重审,如果裁判所裁判官坚持原判,都察院就可以要求长安大理裁判司接案重审。这不是刑事案件,如果是刑事案件除了都察院,提检司如果觉得裁判不公也会向大理裁判司提起抗诉。”王猛慢慢解释道,“大将军苦心制定出这些制度来是为了什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以体制律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
  看来王猛没有少被曾华洗脑,居然说出这么一套一套的东西来。
  “何必搞得这么复杂呢?大将军英明不就一切都解决了吗?”张蚝还在那里低声嘀咕道。
  “你知道什么?天下能有几个大将军?你能保证后来者都有大将军这么英明吗?”王猛怒斥道。
  看到王猛发威了,勇冠三军的张蚝顿时不敢出声了,连忙缩着头退到后面去了。
  听了王猛的话,曾华不由笑了,扬声对王猛说道:“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个象景略先生的呢?”
  很快,曾华将事情向被请来的刘努等三人讲述了一遍,三人听完后也觉得这结案裁判欠妥,立即表示会知会长安大理裁判司和京兆都察巡视道去过问,要求重新再审和随堂监察。
  处理完这件插曲后,永和十年在一片祥和欢庆中终于到了,而一个让天下人震惊的盛典在众人的期盼中即将拉开序幕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