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001节孔明出生

第001节孔明出生

  三国,是一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铁血时代,一部精彩纷呈、气吞山河的《三国演义》更是让它在整个东方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一个个叱咤风云、震古烁今的英雄豪杰,那一出出足智多谋、神鬼莫测的兵法韬略,那一场场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一段段脍炙人口、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已经深入人心、无需多言,这些,无不让我们后人为之向往、憧憬、迷醉,然而,三国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史诗,还充满了种种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惨不忍睹的惨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得以管中窥豹:
  东汉一朝,华夏全国人口峰值约为6500万;
  东汉末年,华夏全国人口约为5500万;
  魏吴蜀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时,华夏全国人口约为2300万,其中,曹魏约1300万,孙吴约550万,蜀汉约400万;
  三国统一时,华夏全国人口约为3000万。——注:这些人口数据除了官府登录在籍的,还包括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徒附、宗族、宾客、家丁、部曲、奴仆、佃户等人群和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等以及属于华夏人的非汉族人口等未被官府登录在籍的人口。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得不明白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到三国之势形成,华夏全国人口从约5500万剧减至约2300万,人口损失率高达骇人听闻的约58%,考虑到在这几十年内还有人口不断地出生,因此,在这几十年内死亡的人口总数肯定要比“约5500万减约2300万”更多,因此,人口损失率足足达到三分之二。换而言之,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华夏人,三个就要死掉两个。“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正是三国时代的另外一面。面对如此惨剧,连雄才大略、铁石心肠的曹操都情不自禁地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叹。
  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波澜壮阔、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也是一段充满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死亡和苦难的黑暗时代。
  “比起所谓的宏图大业,我更在乎的是挽救无数同胞的生命。”——主角语。
  一、本书故事情节建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基础上,不建立在三国史料的基础上,各色历史人物的人设、性格、背景都以演义小说为基准,比如,刘备在演义中是非常仁义的,那么,本书中的刘备就是“大仁大义的真君子”而不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诸如此类等;
  二、本书故事情节与现实世界无关,没有任何政治隐喻或政治影射;
  三、本书故事情节不存在违反科学的鬼神妖魔因素,关羽只是一员有勇有谋、文武皆备、忠义无双的名将,不与“武圣”挂钩;
  四、本书中的人口数量和军队人数以客观现实为基准,不以过于夸大、脱离事实的演义为基准,比如,参加官渡之战的袁绍军是实际中的约11万人而不是演义中的“七十万大军”,参加赤壁之战的曹操军是实际中的约20万人而不是演义中的“八十三万大军”,诸如此类等;
  五、“苍生至上,仁者无敌”是本书的主题和宗旨,也是本书主角的信仰和原则,本书主角在竭尽全力地挽救同胞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身不由己地被卷进争霸天下的大势。可以在此提前剧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角既没有投效曹魏、孙吴,也没有投效蜀汉。
  汉末三国时期十起标志性大事件的时间:
  西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
  西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西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西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魏建国,东汉灭亡;
  西元221年,蜀汉建国,夷陵之战;
  西元229年,孙吴建国;
  西元249年,高平陵事变,魏国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西元263年,魏灭蜀,蜀汉灭亡;
  西元266年,晋篡魏,曹魏灭亡;
  西元280年,晋灭吴,孙吴灭亡,三国统一。
  下面,开始我们的故事。
  时间:西元181年,农历辛酉年,大汉(东汉)光和四年,一月一日,清晨;
  地点:大汉(东汉)帝国的国都,洛阳。
  寒意料峭、滴水成冰,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位于城内某处的一栋简朴典雅、清幽宁静、充满书香氛围的府宅里,一名年近三旬的男子正在内院天井中满怀焦躁、忐忑、期待地来回踱着步子,此人长得面如璎石、鼻若悬胆、目似深潭,颌下五柳长须,满脸文气、浑身和气,梳着这个时代的四方髻,发髻以辐巾裹之,身着宽大飘然的襜褕长袍,脚穿轻便暖和的软袜布履,整个人峨冠博带、高髻广袖,显得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一看便知此男子是一位蕴藉儒雅、饱读诗书之士。
  此男子正是以四岁那年“孔融让梨”而闻名遐迩的孔融,乃孔子第二十世孙、当代名士,显而易见,他 n正在等待着什么。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就在孔融心中越来越感到七上八下时,“哇”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猛地从正房寝室内透窗而出,但随即戛然而止。孔融心头怦然一动,他举目仰望,只见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旭日东升、皎月西落,正是“日月同天、交相辉映”的祥瑞吉利之景。
  “日月同天,合为一个‘明’字,如果是男儿,不妨就取名为‘明’吧!”孔融暗想道。
  “四老爷!四老爷!”一个满头大汗、双手湿漉漉的稳婆(接生婆)在急促的脚步声中气喘吁吁地奔出正房寝室,奔入内院天井,急声地呼唤着孔融,“恭喜四老爷!是个小公子!”
  孔融顿时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好!”他迫不及待地抬腿迈步,打算进入正房寝室看看自己的这个刚刚诞生的小儿子。
  “四老爷!”稳婆急声地叫住孔融,脸上没有喜色,反而面色古怪,“小公子有些……奇怪……”
  “奇怪?”孔融先是一愣,随后诧异不已,“如何奇怪了?”
  稳婆显得手足无措,既茫然又困惑:“少公子出世后只啼哭了一下便不再啼哭了,另外……他的眼睛……”她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似乎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描述和形容,神色显得很惶恐。
  孔融听到稳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愈发地一头雾水、心急如火,立刻快步地走向正房寝室,想要亲眼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步入正房寝室内,孔融只见请来的另外两个稳婆和几个帮忙的女佣丫鬟尽皆张口结舌地看着床榻,孔妻陈氏脸色苍白、满面汗水地静卧在床榻上,一个身上沾着污物的男婴静静地坐在被褥间,不哭不闹、昂头睁眼,双眼炯炯地看着现场众人,目光犹如成年人般深邃明亮。
  “我接生了这么多孩子,这还是第一次见到出生后只哭了一下就不再哭了并且还会自己坐起来、睁开眼睛主动看人的孩子呢!”一个稳婆抹着满头的汗珠,连连称奇。
  “你们看他的眼睛……”另一个稳婆语气微微发颤地道。
  孔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的这般模样时也是吃惊不已,他上前两步,仔细地盯着小儿子的眼睛,顿时心头猛地一沉一颤。
  小儿子的两个黑漆漆的大眼睛竟然都长着两个瞳孔。
  “双瞳……”孔融倒吸了一口冷气。
  双瞳(重瞳)即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原本是“o”形的一个完整圆瞳孔一分为二变成“8”或“∞”葫芦形的两个瞳孔。从科学角度解释,这只是眼球虹膜发生粘粘而已,不影响视觉,长有双瞳的人看东西跟普通人是没区别的,但是,在华夏古代相术中,双瞳被视为一种异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征兆。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孔融立刻想起了史书上记载的、迄今为止的七个双瞳者:
  造字圣人仓颉,双目四瞳;
  黄帝之子蚕丛,双目四瞳;
  五帝之一舜帝,双目四瞳;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双目四瞳;
  孔门七十二弟子之首颜回,双目四瞳;
  西楚霸王项羽,双目四瞳;
  篡汉的王莽,双目四瞳。
  “难道我儿……”孔融越想越心脏加速跳动,他又感到极度的激动欣喜又感到极度的紧张忐忑又感到极度的惶恐不安,他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天生异相”究竟是福是祸、是吉是凶。
  发了小半天的呆后,总算回过神来的孔融打定主意,他快步地走到房间里的一个柜子前,打开来,取出几大串沉甸甸的五铢钱分别递给了那三个稳婆,又向她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小儿长相奇特,为免招来闲话,还请各位不要将此事传扬出去,在下在此多多拜谢了!拜谢了!”
  稳婆们先是一惊,随即一喜,纷纷接过钱币,连连地道:“孔大人请放心罢!我们不会说出去的!”
  孔融再次满口道谢。
  送走稳婆们,孔融看向现场的女佣丫鬟们,神色威严地道:“少公子长有双瞳的这件事,切莫对外说出去!切记!切记!否则我们家会大祸临头的!”
  女佣丫鬟们神色紧张地连连道:“老爷请放心罢!我们不会说出去的!”
  孔融略微地松口气,但还是感到不放心,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早晚纸里包不住火。“看来,必须把明儿尽快送去老家以避祸端。”孔融暗暗地想道,“京城这个地方,本就龙蛇混杂、人多嘴杂,实在太容易惹上事端了。”
  下定决心的孔融走到床边,用襁褓包裹住已经被他取名为“孔明”的小儿子,目光温馨、表情复杂、心头喜忧不定地打量着孔明:“明儿……”他脸上微笑着,但眉宇间浮出一丝阴郁。
  孔融在看着孔明,孔明也在看着孔融。打量着眼前的人和物,孔明忍不住在心里“脱口而出”:“我靠!真的假的?这玩笑开大了吧?”
  《后汉书·孔明传》载曰:孔明,孔融次子、孔子第二十一世孙,母陈氏,因其出生时恰有“日月同天”之景而被其父取名为“明”,出生后不发啼哭、不食母乳,尚在襁褓之中即可自行端坐、睁眼视人。因其天生异相、双目四瞳,其父忧虑之,在其出生后将其送返至孔氏故里豫州鲁国鲁县(后世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同年,同在洛阳,皇宫内也有一位男婴呱呱坠地,被其父汉灵帝刘宏取名为“协”;
  同年,远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后世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个官吏之家中也有一位男婴呱呱坠地,被其父诸葛珪取名为“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