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操演结束之后,多尓衮对每名参加操演的士兵奖励五两白银,而参加了人狼大战的,奖励十两白银,以鼓舞全军的士气。
  另外多尔衮当然也清楚,照着商家军的模式训练新军,是洪承畴的主意,而选用商家军的降兵担任练军的教军,也是洪承畴的主意,看来自己当初留下了洪承畴还真就对了。想要打败南京政府,还真要靠洪承畴。对洪承畴和教官营,还要加以奖励才是。
  因此回到皇宫之后,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见洪承畴和教官营的成员,加封洪承畴为二等精奇尼哈番,而教官营的众人也都各晋一级。同时又下令在皇宫里设宴招侍众人。
  在酒宴间多尔衮又将众人大力夸奖一番,说他们为大清训练精兵,忠心可嘉,日后大清能够统一天下,他们全都功不可没。
  洪承畴是见惯了这种场面,当然知道应该如何应付,因此也附合着多尔衮,说了几句客气话。而多尓衮一时高兴,也不觉多喝了几杯,头脑一时发热,道:“老洪,练军的事情,你干得很不错,我看以现在新军的战斗力,已经可以与商家军一争上下了吧。”
  洪承畴只是微微一笑,道:“摄政王太过奖了,臣实在是愧不敢当。”
  多尔衮见他说得模凝两可,又转过去问李本深道:“李本深,你说现在我们的新军可以和商家军一战了吗?”
  李本深忙道:“有慑政王洪福齐天,我大清国运昌隆,自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多尔衮听了,也不置可否,又转向赵岳那一方,道:“赵岳,你说呢?是我们新军厉害,还是商家军厉害。”
  赵岳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还差得远。”
  这一句话把洪承畴和李本深又吓了一跳,洪承畴忙道:“赵岳,休要乱言。”
  但多尔衮这时也收起了笑容,盯着赵岳,道:“你的意思是,商家军要比新军厉害得多了吗?”
  其实赵岳刚才也是下意识的回答,等说出来之后,自己也有些后悔了,但话己出了口,收也收不回来,而且又想起李云贺告诉自己的,不要刻意改变,行事还是和原来一样,因此一边想着应该怎么回答,一边道:“摄政王是要听实话吗?”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当然是要听实话。”
  而洪承畴和李本深有十分紧张,生怕赵岳又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万一触怒了多尔衮,那么今天操演的心血也就全都白废了。但这时又不能阻挡赵岳继续说下去,只好在一边拚命挤眉弄眼。
  不过这么一会儿,赵岳己经想好了措词,道:“一支军队的成军,岂是能够一蹴可几的事情,商家军自戌军以来,己经有五年,其中经历了无数的大战硬仗,可谓是久经沙场。而新军开始训练,仅仅只有半年的时间,也不过才学会了商家军的一点皮毛之技,而且也从未经历过战场,怎么就敢说能与商家军相抗衡的话来。虽然说今天与狼群相抗,几获全胜,但畜类终足畜类,其性虽凶残,终无法与人相比。何况战场之上,千变万化,场形无数,又岂是围场这种场合所能比。因此这一次比试只能说是新军刚刚有所小成,想与啇家军在战场上争雄,还差得很远。”
  多尓衮听了,也若有所思,道:“我听说商家军之强,也不过就在火铳犀利,使用纯熟,连发速快,和新军所练,相差无几,那么以你之见,新军和商家军相比,还有那些差距呢?”
  赵岳道:“商家军善用火器,但非止是只用火枪,还有各种火炮,霹雳火箭、手榴弹等等,就是火枪也不是一种,还直线管枪、排管连射枪,而火炮又分轻型、重型、山地、野战、直射、抛射、炮弹也有实心弹、霰弹、开花弹逐多种类,一军之中,各种武器均有配置,而在战场上则是见机行事,互相搭配使用,取长补短,有进攻、有防守、有野战、有攻城、有巷战,而现在新军仅仅只是练到排枪射击熟练而己,其他战法尚一知未解,如果这样就用来战场,与商家军做战,必败无疑。”
  多尔衮听完之后,转头看向了洪承畴。而洪承畴赶忙道:“回禀摄政王,赵岳所说,确实属实,还望摄政王能够多宽容一些时日,让新军准备完善,然后才能与商家军相抗衡。”
  李本深也道:“摄政王,天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不禁是新军成军的时日尚短,就连我大清的火器和商家军相比,也相差甚远。就说这自生火铳,虽然射速甚快,但在十发之中必有二三发不出,如之奈何?而且现在军中自尘火铳的数量只占二三成,其余全是鸟铳,需燃绳引火,射速慢不说,遇大风、下雨、黑夜都无法使用,线管枪、棑杆枪尚无。而火炮中,也是重型火炮有余,但中轻型火炮不足。”
  多尔衮道:“火炮不是打得越远越好,中轻型火炮射程既近,填弹又小,力量不足,所要有何用?”
  李本深道:“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轻型火炮虽然击近弹小,但胜在轻更,利于携带搬运,在野战中,远比重型火炮好用。若是力量不足,则可使用霰弹或开花弹。另外还有手榴弹,仍是火铳兵近战的利器,我大清也尚无此物。所缺者如数,又如何与商家军抗衡呢?”
  多尔衮皱了皱眉,道:“本王到是知逍,商家军的火铳可以十发十出,仍是因为有火帽,但还有那线管枪、手榴弹,我大清工匠一直无法仿制,你懂怎么做吗。”
  李本深也苦笑了一声,道:“线管枪是如何制出,末将也不知道,但只听说火帽、手榴弹所用的火药仍是特制,名日雷汞,如要制做火帽、手榴弹、乃致开花弹,都非此物不可。”
  多尔衮沉吟了片刻,道:“好吧,刚刚是本王一时着急了,你们在北京玩几天,等新年过后,仍旧回各地去好好练兵,不急于这一时,至于说这些火器的事情,本王为责成军器监,加紧制造,你们尽管放心好了。”
  然后他又离开座位,亲自斟了三杯酒,来到洪承畴、李本深、赵岳三人面前,道:“训练新军,仍是关纟到我大清的百年大计,本王尽将此重任托付给三位,请三位不可有负本王的重托,等新军练成、为我大清统一天下之日,三位都当是居功至首。”并亲手将酒杯一一递给三人。
  洪承畴和李本深接过酒时,都表现出一付受宠若惊的样子,不过多尔衮当然看得出来,洪承畴完全是装出来的,而李本深到是有几分真的。
  随后多尔衮又拿起了第三杯酒,递到赵岳面前,道:“赵岳,过去的事情就过去算了,你为我大清所做的功业,我大清是绝不会忘记的。”
  赵岳的心里转了好几个念头,很快也意识到这正是一个自己和清廷拉近关系的机会,因此立刻跪伏于地,道:“蒙摄政王如此看重,末将必然为大清尽己全力。”
  多尔衮哈哈大笑,其实他心里一直都十分清楚,新军现在确实还没有到可以出战的时候,但才故意那样说,其实是想看一看众人的态度,并且给自已制造一个在赵岳面前表现气量大度、胸襟开阔的机会,当初皇太极就是用这一招收伏的洪承畴,而多尔衮也打算用同样的办法收伏赵岳。因为现在的清廷,确实需要赵岳这样的人全心为清廷办事。而现在看来,结果似乎还不错。
  因此多尔衮一把拉起赵岳,道:“赵将军,不必客气,以后我们就是自己人了。”说着他又从桌子上拿起自已的酒杯,大笑道:“来,我们满饮这一杯酒。”
  宴会散后,兵部也马上下来文书,李本深和赵岳都被封为总兵,而且教官营的各人也都被受封副将、参将、游击等官职。当然现在教官营的众人的差事仍然是训练军队,而并没有实际的掌兵,但毕竟都有了正式的武将官职,也算是正式进入了清廷的武官系统,比起以前只有爵位而没有官职,确实要进了一步。
  ————————————
  而在离开北京之前,赵岳又暗中到老舍茶馆里去找了一趟李云贺,把这次清军新军操演的报告交给李云贺。
  得知赵岳现在己经受封了总兵之后,李云贺也十分高兴,认为赵岳的这个机会抓得确实很不错,不仅拉近了他和清廷的关系,同时也初步打入了清军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不过也不能因此而大意,毕竟现在赵岳并没有实际的带兵权,因此以后行事还是要万分小心,现在赵岳仍然不要任何的行动,主要还是帮清军训练军队,以巩固目前的地位为主。另外下一步计划还要请示南京。
  随后两人又商议决定了等赵岳离开北京之后的联络方式,赵岳这才离开了茶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零九章 清廷的难题
  其实李本深所说的武器的情况,多尔衮大部份都清楚,虽然清廷的火器,比起入关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比如开始大量使用煫发枪了,比以前只用火绳枪,确实提高了一个层次,但和南京方面比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因为在历次的战斗中,清军也缴获了一些原来商家军的武器,除了火帽打火的煫发枪之外,像线膛枪、管风琴枪、手榴弹等等也都各有一些数额不等。
  因此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多尔衮也有所了解,当然也对如线膛枪的射程,管风琴枪的射击速度,手榴弹的轻便,拉弦即爆等优势也确实惊叹不己,虽然多尔衮也责成军器监的工匠们进行仿制,但在这些技术中,也就是管风琴枪可以山寨,因为这无非是多支枪管并在一起使用,但对如何在枪管里拉出膛线来,还有雷汞到底是怎样制做出来的,清廷的工匠也是一筹莫展。
  多尔衮也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清军的新军也确实很难与商家军相抗衡。因此也命令清廷潜伏在南京的谍报人员,设法从南京方面盗取这些技术。但一来是南京方面对这些技术的保管也相当严密,而且谍报人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也颇有一些无从下手的感觉。从方面想办法,成功的机会也并不大。
  而且武器的性能只是一方面,还有武器的普及率,同样也是新军的一大瓶颈。
  现在清军的新军数量约有七万左右,而火枪的配置只有四万多支,只有六成五左右,火炮更少,全军的火炮数量仅三百余门,平均毎万人还不到五十门火炮。当然在中华军里,火枪的配置率也不是百分之百,一直也就在七成多一点的地方徘徊,从来也没有超过八成,但每万人拥有的火炮数量在一百六十门到二百门之间,没有装配火枪的士兵大部份都是炮兵,因此火枪实际的配置率达到了九成左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了。
  虽然现在清廷也在大力制造火器,但由于整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工匠都不足,因此想在短期内提高武器生产的速度,也十分困难。
  尽管到了明末的时候,清廷制造的红夷火炮己经超也了明朝,并且发明了铁芯铜胎的铸炮法,在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创举,但这仅仅只限于重型火炮方面,清廷的整体火器制造水平,仍然低于明朝,而商毅在又引入了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简单的机械,使双方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而且当初商毅将北京的数千名火器工匠一骨脑全都打包带回了浙江,其中不乏经验在十年以上的熟练工匠。也使清廷在入关之后,也只能依靠自己在关外原来的却一批火器工匠,这也使双方的生产能力同样差别巨大。虽然清廷又征调了一批打造兵器的铁匠来制造火器,但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制造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在短期内,是无法使生产速度有大幅提高。
  现在商毅的兵工厂毎个月能够生产火枪七千到八千支,各种火炮约二百到二百六十门左右。在去年的时候,兵工厂集中人力物力,生产火枪,使毎月的产量也能超过一万支,最多的一个月,达到了一万一千多支。而现在清廷毎月能够生产出的火枪还不足三千支,火炮还不到五十门。
  当然双方火炮生产的差距更大,是由于清廷过于重视重型火炮而忽视中轻型火炮,重型火炮占了火炮重量的一半以上,重型火炮的制做周期也更长一些。而南京的这个比例绝不会超过两成。
  另外南方的冶铁、炼钢工艺也一直优于北方,而且现在商毅又引入了新的炼钢技术,因此南京方面制造的火器质量和使用寿命也要比北方长。本来清廷的火器生产就慢,再加上更新换代又快,结果成了恶性循环。
  别看这次操演的新军都表现不错,但每支新军都只来了二千人,在新军当中,其实有相当一部份人连枪都还没有摸过。由其是两支汉旗军,加起来约有一万八千多人,但分配到的火枪却还不到六千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有限的资源,必须先保证满军的使用。
  火器数量不足的情况,多尔衮当然是知道的,但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慢慢来。还有火器大量的应用起来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军费开支暴增,因为就算不计火器的耗损和更换,但平时的训练都要消耗大量的火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尽从军事角度来说,清廷还可以与南京政府抗衡一下,那么在经济方面,清廷和南京政府差得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东南沿海地区都不在清廷手里,而张家口——察哈尔这一条北方的贸易线路,也由于现在俄罗斯尚未兴起,也只能和蒙古人做做生意,收入有限,因此清廷现在还无法通过对外贸易来扩大财政收入,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但尽管清廷己经开始重视农业生产,但由于北方战乱多年,过去的农业基础被毁坏得十分严重,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没有五六年的功夫,是很难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
  因此原来洪承畴所说,清廷至少要在五年以后,才能够再度发动南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南京政府会给清廷足够的恢复时间吗?多尔衮在经济方面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也知道,在经济恢复方面,南方可要比北方快得多。
  最初多尔衮曾经下令广东的尚可喜,煽动三个南明朝廷,联合来牵制南京政府,并且打算等南方闹起来之后,再把四川的吴三桂也拉进来,让商毅两面受敌,也就无法再从容的积攒力量。但三个南明朝廷本身就难以齐心,闹出一点动静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且商毅居然能够低住称帝的诱惑,只是称王,以表面上的臣服,换来了和三个南明朝廷达成了统一的协议,化解了清廷的这一招。
  虽然后来多尔衮也又派去到广东,让尚可喜独自一个去和南京对抗,但却遭到了尚可喜的断然拒绝,而且在给清廷上的一份诏书中,尚可喜在言语之间也表示对清廷的强烈不满,让自己一个人和商毅做对,这不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吗?
  多尔衮看了之后,也恨得直咬牙,在皇宫里连摔了好几个杯子,大骂尚可喜目光短渐,商毅没打广东,是因为清廷在北方拖着他,清廷要是完了,你还能在广东过好日子吗?
  不过多尔衮毕竟不是只会乱发脾气的人,冷静下来之后也清楚,尚可喜也好,吴三桂也好,都不是笨人,心里都十分清楚,自己只能在清廷,南京政府对持的夹缝下才能得以生存,无论是那一方获胜,接下来被毁灭的,就是他们自己。因此现在他们要做的是尽力维持南北的平衡,扶助弱势的一方,打击强势的一方,不让一方独大,而不是去帮助一方,灭掉另一方。当然这个庄当不当得好是另外一回事。
  但现在南北两方大致成一个均势,没有明显的强弱,虽然南方的军事实力更强一些,但北方的领土面积足是南方的两倍有余,潜力也更大一些,毕竟以尚可喜和吴三桂的眼界,国家的基础还是农业,并不是工商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轻易出手,为清廷当炮灰。
  而且现在的清廷对尚可喜、根本就没有一点约束力,如果把他们逼得急了,说不定还会倒向南京政府那一方,因此尽管多尔衮不愿意,还是派人再到广东,把尚可喜安抚了一番,表示一切都由尚可喜便宜行事,清廷不做干涉。而对四川的吴三桂,根本就没有下令。
  好在尚可喜也是明白人,都清楚自己现在也不能把清廷完全得罪了,因此收到多尔衮的安抚之后,也派人潜入北京,向多尔衮表示了感谢,同时也派出二艘船,带满了财宝礼物,由海路到达北京,进献给清廷,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在这种情况下,多尓衮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启动和南京政府进行议和,为清廷多争取几年的发展时间。这个念头是多尔衮在得知南京政府发动了琉球、日本战争之后,就开始生出的。
  多尔衮对海洋的认识基本为零,当然不知道商毅发动琉球、日本战争的用意,不过在他看来,南京政府将注意力转移到海上,对清廷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消耗南京方面的实力,而且这也说明,商毅现在似乎还无意对北方用兵,当然如果多尔衮知道琉球、日本战争其实是一场赚钱的战争,当然就不会这么想了。
  而现在的多尔衮却觉得,双方似乎有进行和谈的基础,但怎么和南京方面沟通联系,摸一下南京方面的意向。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一零章 朝鲜来使(上)
  正在多尔衮想得入神的时候,这时一个老太监走进了敬思殿,笑道:“摄政王,皇太后请您今日把公务处理完之后,到翊坤宫去一趟。”
  多尔衮听了,也不禁有些心神荡漾,自己和庄太后有了私情之后,虽然对自己十分顺从,但多少也感觉得到,有一些敷衍。自从自己第二次复出之后,庄太后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表现得十分主动热情,自然也让多尓衮享尽了艳福,但像这样主动邀请自己,这还是很少有的事情。
  这个时候庄太后其实己经是三十四五岁的人,虽然在后世还可以算是少妇,但按这个时代的标准,巳经是中年妇女,不过尽管多尔衮内宠颇多,但庄太后依然能让多尓衮着迷不己,一点也不觉厌倦,因此多尔衮也只觉心头一阵火热,什么公文也看不下去了,赶忙收拾好东西,急匆匆赶去了翊坤宫。
  来到翊坤宫里,庄太后早己经得到了禀报,但也没有想到多尔衮这么快来了,不禁笑道:“想不到十四爷这么早就来了吗?”
  多尔衮也陪笑道:“太后招见,我那敢耽搁呢?”
  这时翊坤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也都十分知趣,立刻都退了出去,而多尔衮也一屁股坐到庄太后的身边,伸手揽住了庄太后的细腰,道:“若是让太后久等了,我怎么吃罪得起呢?”
  庄太后伸出纤指,在他额头上点了一下,轻笑道:“看你那猴急的样子,那像什么摄政王。”
  多尔衮只觉庄太后轻笑娇嗔之间,一颦一动,无不充满诱惑的风情,一时心头火起,一把将庄太后抱在自己怀里,在她脸上乱亲起来。同时双手也在庄太后的身上大肆活动起来。
  庄太后也没有想到多尔衮会这么猴急,一面急忙拦着多尔衮侵犯自己的手,一面道:“十四爷,快住手,这还是大白天呢?成什么样子,等到了晚上,随你怎样……但现在可万万不行……”
  虽然多尔衮只恨不能立就把庄太后按倒在榻上,好尽情欢爱一场。不过心里也清楚,现在翊坤宫里虽然只有他们两人,而且宫女太监们对他们的事情也无不知晓,但毕竟是在清天白日,而且庄太后又是皇帝向亲母,总也有几分顾忌,不能任意胡为,至少也要等到天黑吧。
  因此多尔兖也不敢造次,在亲了一阵之后,又在庄太后的胸前狠狠捏了几下,才终于还是放开了她,不过这时庄太后己经被弄得鬓散钗乱,衣襟不整,气喘吁吁,脸上也升起了两团红云,但神态娇媚动人,有说不出的好看。多尔衮心里就像猫抓一样,忽然想到,两人总是这么偷偷摸摸,虽然另有一番滋味,但总觉得不顾自在,若是能够正大光明的住在一起,该是有多好。
  这时庄太妃似怨似嗔的看了多尔衮一眼,道:“十四爷可真是,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地方,就这么胡来,把我当什么人了。”
  多尔衮赶忙起身,站在庄太后面前,道:“玉儿,都是我不好,是我不该胡来,但谁让你生得这么动人呢?”
  庄太妃正在整理着自己的衣衫髻,听了多尔衮的话之后,忍不住又“扑哧”笑了一声,道:“我都是个半老的婆婆了,还有什厶动人,十四爷到是真会哄人开心啊。”
  多尔衮赶忙道:“玉儿,我说的可都是真的,如果有半字假话,一定叫我不得好……”
  庄太后赶忙打断了他道:“好了,好了,说得好端端的,又发什誓呢?你说的真也好,假也好,自已心里清楚就行了。但我总归是快四十的人了,而且我们两个总这么下去,可也不是办法。”
  多尔衮立刻道:“对,我也想正大光明的和你在一起。”
  庄太后的心里也微微一凛,不过看多尔衮一看,见他不像是有别的意思,这才稍稍有些安心,摇了摇头,道:“别说这些不可能的事情了,我找你来是另有事情的。”
  多尓衮道:“有什么事情?”
  这时庄太后也把衣衫发式整理得差不多了,于是轻轻击了击掌,不一会儿,只听环佩声响,一个太监在前领路,引来了两个年轻的女子。来到近前,那太监先给两人施礼道:“奴才给皇太后请安,给摄政王请安。”然后回头向那两名女子道:“两位郡主,快来参见摄政王。”
  两个女子听了,也立刻向多尔衮曲了曲膝道:“见过摄政王。”
  声音到是十分清脆,但咬字有些生硬,显然不是说惯汉语。多尔衮看这两个女子,虽然两人都低着头,看不太清容貌,不过可见长发梳成圆髻,盘在脑后,弯眉秀目,应该是生得十分美丽,不过两人所穿的衣作与满汉都大不相同,上衣窄袖,但下襟极短,刚刚过胸,而胸部以下,全是下衣长裙一直拖到地面上。
  对这一套服装多尔衮到并不陌生,这是朝鲜服,也就是说这两个女子都是朝鲜人。因为多尓衮在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随皇太极出征朝鲜,与次年朝鲜王李倧投降,也彻底使朝鲜臣服于清廷。在胜利之后,多尔衮还纳了一位朝鲜郡主为自己的侧福晋,在二年之后,这位朝鲜郡主还为多尔衮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东莪,这也是多尔衮唯一的子女。因此多尔衮对她也比较宠爱,府里都称朝鲜郡主为小福晋,当然多尔衮对朝鲜服也十分熟悉。
  不过刚才听太监称这两个女子为郡主,因此大约也是朝鲜王室的宗氏女子。不知道她们怎么会在翊坤宫里,而且庄太后把她们叫出来,不知是为了什么。多尔衮也有些莫名其妙,不解的看着庄太后。
  庄太后当然知道多尔衮心里的疑惑,对这两个朝鲜女子道:“你们抬起头来,让摄政王看看。”
  两女应了一声,一起抬头。多尔衮这才看清这两个女子,见这两人一大一小,年长的约十七八岁年纪,而年幼的也有十五六岁,到是生得眉目清秀,极为端正秀丽,而且两人容貌之间有六七分相似之处,也可以看出虽不是孪生,但也是同胞姊妹,不过多尔衮却发现,这两女的眉目之间,竟和自己的那名朝鲜侧福晋长得有三四分相似之处。只是岁数差了十余多,若是自己侧福晋倒退十年,或是这两女再成大十年,那就更像了。
  而庄太后笑道:“十四爷,你认得她们两个吗?”
  多尔衮怔了一怔,突然灵光一闪,道:“你们是金林君的女儿。”
  金林君名叫李世绪,是朝鲜亲王,也是多尔衮的那位朝鲜侧福晋的老爹,当然也是多尔衮的便易岳父。多尔衮也想了起来,当初在朝鲜纳了这名侧福晋时,她还有两个幼妹,虽然当时都不过是五六岁年纪,不过也是美女胚子,在多尔衮纳了李世绪的长女时,皇太极还打趣她,不如将她的两个胞妹也一并带回去,等十年之后,可又是两个绝代佳人了。现在算来,到是正好有十年了,当年的两个女童果然都长大绝代美女了。
  庄太妃笑道:“十四爷果然是还记得,她们就是小福晋的胞妹,这次朝鲜派使臣来恭贺新年,金林君将她们随使团一起来北京,陪小福晋的。”
  因为现在朝鲜是清廷的藩属国,因此按照惯例,每年新年都会派使臣来恭贺,多尔衮也知道,今年的朝鲜使团己经到了北京,而且今年凊廷还要求朝鲜调一批工匠来北京。不过这几天他正忙着检阅新军的事情,也没有接见朝鲜使团,反正就是一个藩属国,就让他们多等几天吧。只是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朝鲜小姨子居然跟着使团一起来了。
  这次李世偖将这两个小女儿送来,虽然名议上说是来陪姐姐,但多尔衮也明白,其实就是送给自己当小老婆了。其实当初多尔衮纳了李世绪的大女儿,一方面是看中她的姿色,另一方面李世绪也有几分讨好清廷的用意,而现在这两个小女儿比她们姐姐当年还要美丽三分,而且又是姊妹两人,因化尔衮心里也不禁又开始有些发痒了。
  不过当着庄太后的面,多尔衮当然不能表现出色急的样子,反正都是自己盘子里的莱,也不用急于这一时,而且今天还有庄太后这一道大菜,因此也咳喇了一声,做出一付正色的样子,道:“好吧,我这就让你把你们送回到王府里去,和你们的姐姐见面,我在宫里还有些事情,等我……”
  庄太后摆了摆手,道:“十四爷、小福晋是东莪的生母,她的亲身胞妹来了,你怎么能不回府去张罗一下呢?就是有天大的事情,也不急于这一时啊。还是先回府去吧。”
  多尔衮又惊又喜,庄太后的意思,竟是让自己今晚回王府去休息,也就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