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因为到目前也此,多尔衮都还不知道大名府的失守与赵岳有直接关系,因此对洪承畴的态度依然还是十分信任的,否则的话,其他人早就对洪承畴群起而攻之了。因为当然就是洪承畴力主招降赵岳、李本深等人,为清廷所用,帮助清廷训练新军。尽管这个建议得到了多尔衮的大力支持,多尔衮还亲自招见过赵岳、李本深等人,加以表彰,但现在出了问题,这个责任自然是由洪承畴来承担了。而且现在李本深就在开封的清军里面,也一定会受到牵连。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穆臣逃到河间府去,没有来开封,也不全是坏事。
  见多尔衮用目光示意自己,洪承畴也出列,道:“回禀摄政王,臣以为郑亲王之议有理,当令之计,中原战场的败局己定,因伦也唯有如此,才能够返回京师。”
  多尔衮苦笑了一声,道:“把十几万大军扔在这里,就算是逃回北京,又能如何?”
  其他几个人都互相看了几眼,硕塞道:“摄政王,如今是火烧眉毛了,只能先顾眼前的。至于回到北京以后怎么办,还是等选回去再说吧,总会有办法的。如果实在不行,咱们就放一把火把北京烧了,把金银财宝都带上,然后全部都再退回到关外去。汉人的江山,就扔下来留给汉人。”
  洪承畴也道:“摄政王,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目前的局面,也并非是全然无计可施,等我们回到北京之后,可以马上派人,游说四川的吴三桂,以及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让他们立刻出兵,进攻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如今商毅势大,吴三桂等人也绝不再敢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只要是西南出兵,那么也就不愁商毅不会撤兵。这样一来,我大清也能容出几年的喘息之机,慢慢在休养生息,积攒兵力,等到兵精粮足之时,再举兵南下,与商毅争夺天下,胜负迹未必可知。”
  多尔衮又苦笑了一声,他当然知道,洪承畴的话,有很大的夸张成份。这个时候,吴三桂和南眀确实会出兵进攻南京。但以他们的实力,最多只能把商毅拖上一二年的时间,而中原战败之后,清廷没有二十年的时间,根本就恢复不过来,这一二年够什么?当然能拖一二年,总比没有这一二年要好,其中说不定又能发生一些其他的变化。
  其实多尔衮未必不知道,济尔哈朗的这个建议确实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计,但多尔衮的立场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他不仅是全军的主将,而且还是清廷的实际统治者,如果扔掉这十几万大军,只身北逃,那么多尔衮在淸廷的威名也就将彻底扫地,无论在中原大战失利以后,清廷还能不能延续下去,但多尔衮都是绝对完了。多尓衮当然知道,这几年来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一但失势,等待自已的,绝不是好结果。
  多尓衮现在已经对击败中华军,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不抱任何的幻想,找众人商议的目地,只是希望能移把这十几万人马都带回去,至少也要带回去大半,这样说不定还有机会保住自已的地位。只可惜现在并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
  因此多尔衮反复考虑了两天,终于决定只能釆用济尔哈朗的办法,放弃大军,只带少量精锐骑兵,绕道山西,返回北京去。致于到了北京之后,怎样应付北京的局势,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等回到北京再说吧。
  随后多尔衮也连续下令,催促尼堪、韩岱尽快赶回开封府来,必竟要实施绕道北逃,必须等尼堪、韩岱部回到开封以后,出兵牵制住大名府的中华军,才能够进行。
  同时多尔衮也已经下令驻守归徳府的勒克徳浑,放弃归徳府,立刻带领着所有的人马,回到开封来。勒克徳浑接令之后,虽然觉得十分意外,因为这时中华军在归徳府附近己经没有多少兵力驻守了。就是徐州也只有郑成功部的两万人马。勒克徳浑当然不会把郑成功的人马放在眼里,因此还打算向多尔衮请令,去进攻徐州。但接到了多尔衮的将令,他也不敢违抗,立刻招集人马,准备赶回开封。
  终于在三天之后,尼堪、韩岱,还有勒克徳浑的人马都回到了开封,三人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多尔衮也向他们三人通告了大名府、彰徳府都已经被中华军袭取的消息。
  勒克德浑、尼堪、韩岱三人听了之后,也都不禁大吃了一惊,因为这个消息确实是太意外了,而且中原战场的局面,可以说是十分危机。同时三人这才理解,为什么多尔衮会下出这样的命令。
  这时多尔衮才下令,这一次将由勒克德浑领军,共计聚集十二万大军,并且将所有的新军、火炮全都交给勒克徳浑,立刻出兵,去进攻大名府,重新打通返回北京的道路。
  在开封的众人都清楚这次出兵是怎么回事,因此不可能派他们领军,那么只能让勒克德浑、尼堪、韩岱这三个人去充当这个角色。而这三人当然不知道多尔衮的真实打算,于是在接令之后,也立刻准备出发。
  兵马物资这几天的时间里都己经准备好了,因此就在第二天,三人率领人马,就要出发了。但就在这时,多纟衮收到了北京发来的急报,原来日本和朝鲜的人马都已经在天津登岸,二国的人马共计约有十二万,顺治皇帝福临下诏,甴多罗郡王瓦达克为主将,率领日朝军队,进攻大名府,解救多尔衮的人马。
  原来穆臣逃到河间府之后,将大名府失守的消息告诉博洛。而博洛得知以后,当然也大为震惊,这一来中原的几十万大军可不就全交待了吗?而中原一败,清廷也就难保了。博洛到是有心去救援,但自己手下只有六万人马,还要坚守河间府,防止中华军北上,因此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向北京发去急报,请北京发兵,进攻大名府,围救多尔衮。
  留守北京坐镇的,是多尔衮的心腹何会洛和潭泰。两人接报之后,也不禁大惊失色,虽然说现在所有的亲王、郡王、贝勒都被多尔衮带走了,因此在北京也以他们两人的职权最大,但这么大的事情,两人可也不敢做主,赶忙向福临禀报。
  福临现在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对军国大事半懂不懂,但后宫的皇太后、庄太后可都是明白事理的人,当然知道现在的局势危机,因此立刻以福临的名议,招集何会洛、潭泰、希福、刚林、范文程、宁完我等满汉大臣进宫商议对策。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百章 清军的援军(二)
  其实局势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好商议的,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立刻招集人马,赶去复夺大名府,救援多尓衮和中原的清军。无非就是讨论一下从那里调兵,以谁为主将的事情。
  虽然两宫皇太后都对多尔衮掌权十分忌惮,也未偿不想除掉多尔衮,但从另一方面说,以前福临还小,根本掌不了权,也需要多尔衮在前面替他遮风挡雨,因此他们互相的关纟是似敌似友,混淆不清。但这一次中原大战,两宫皇太后都明白,是一场赌上大清国运的战斗,一但失败,大清也将难以保全,因此必须出兵解救多尔衮。同时庄太后还想得深了一层,一但解救成功,多尔衮也必将权威大跌,而福临已渐渐长大,也可以借机从多尔衮手里夺回一些权力来,不在任由多尔衮摆布了。
  但解救多尔衮是需要军队,现在从那里调兵呢?现在清廷到也不是没有兵马,在关外辽东,就有十余大军驻守,在天津也有七万多大军防守海边,这些都是防备中华军再从海上进攻,另外在北京还有五万多大军驻守。
  虽然说这些军队绝大部份只是清朝的二线军队,精锐的比例也就只有二三万,但在绝对数量上还颇为可观,再加上瓦达克部的三万人马和博洛部的六万人马,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但问题是除了瓦达克部之外,其余的人马都很难调动。辽东太远,等传令到那边,再集结人马开过来,估计一个月都过了。而天津和北京都是防守要地,抽不多太多的人马来,因此几位大臣也都十分为难,商量了一整天,也没商量出一个结果来。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告,朝鲜的军队都己经进入了北京地区,而日本的军队也在天津登陆。清廷等待的两支外籍援军,也终于都到了。而且随日本军队前来的,还有一次荷兰小队,一共有四十七名荷兰军兵。
  不过这两支外援军队,来得都不容易。
  其实在南阳战争进行其间,多尔衮就下令朝鲜,立刻集结军队,赶到北京来助战。而在朝鲜国内,为是否出兵,也引起了一番争论。因为这时朝鲜己是清廷的藩属,与清廷的来往颇为密切,因此对现在中国的局势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现在清廷在战场上并不占优势。
  这时朝鲜臣服于清廷的时间尚短,人心并不安服,而且朝鲜现在也是以中华正统自居,骨子里还有些鄙视满人,认为他们都是蛮夷之辈,另外朝鲜毎年还要向清朝进贡大量的钱财物资粮食,因此有不少人还盼望着明朝能够打败清廷,再度归复为明朝的藩属。这种观点在朝鲜朝廷中,还是有相当的市场。
  但持这种观点的,多半是一些老臣,或者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大臣,因为在朝鲜臣服于清廷之后,清廷也在朝鲜朝中扶植了一批亲清派的大臣,而且把持着朝中的大倍份实权,尽管这时他们也知道清廷现在的势力己大不如从前了,但毕竟是和自己利益相关,一但清廷败亡,那么亲清派的大臣也势必会在朝中失势,因此在这一批亲清派大臣的力主之下,朝鲜朝廷终于还是决定,派兵援助清廷。
  这次出兵的主将是全州道节度使金宗玄,副将叫李恩国,是朝鲜的宗室,另外还有大将,仆泰南,具滋哲,金植正等人,共计出动步兵三万二千,骑兵三千。人马在一个月前就己经出发了,是甴义州进入辽东,然后绕过勃海湾,进入北京地区来。
  而在日本国内,同样也为是否出兵中国,支持清廷作战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辩。
  以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为首,弟弟保科正之、大老酒井忠胜,家臣堀田正俊等重臣都支持这一决定,在两年前日本被商毅击败,被迫签约赔款,而且还向南京政府开通了四个通商口岸,由其是商毅己经公开宣布,接受丰臣秀吉的余孤丰臣熏一众,在南京政府管辖的地区内政治僻难。对德川幕府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危胁。因此德川家光、保科正之、酒井忠胜都希望这次能够与清廷联手,击败南京政府,并迫使商毅交出丰臣余众。
  但老中松平信纲,阿部忠秋却反对出兵。松平信纲在日本素以智慧而着称,而是在上次日本战败之后,是甴他一手付责与南京政府进行谈判,并履行条约,而且还到了一次中国。因此对南京政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深知南京政府实力,绝不是日本所能抗衡的,因此在荷兰人从中穿针引线,让日本与清廷结盟,松平信纲也是完全支持。
  而在中日通商之后,松平信纲也十分注意收集中国的各种消息,包括清廷方面。不得不说,日本人一但决定真的打算认真做某件事情,确实能够做得相当好,因此关于南京和清廷的各种消息也都源源不断的传到松平信纲的手里,同时也包括商毅和南京政府的发展经过,也都认解了七八成。
  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资料,松平信纲得出的结论是:清廷绝对不是南京的对手,既使日本参战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而商毅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一但日本出兵参战,那么商毅在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之后,下一个目标势必就是日本,而以日本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抗。尽管日本与清廷己经结盟,但这一次决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至于丰臣余众,松平信纲认为他们并不足为虑,因为丰臣氏在日本失势,己经有四十年的时间了,现在的日本各大名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复兴丰臣氏的愿望。说白了丰臣余众不过就是商毅手上的一件工具,如果日本和商毅对着干,商毅自然会充份加以利用,如果日本顺从商毅,哪么也就不会有他们的作用了。
  现在的日本,应该尽力的顺从中国的要求,绝不能轻易与中国为敌,给中国进攻日本的借口。同时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实力,打开国门,与中国、欧洲诸国广泛通商来往,以增加徳川幕府的财政收入,并且学习中华军的组军练军方式,大力制造火器和西式的大帆船,提高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以加强日本的自保能力。因此保持与中国的通商和交流,其实也是一种向中国学习的最好途径。
  甚致松平信纲还提出,在日本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之前,日本甚致可以选择向朝鲜一样,向中国称臣,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虽然说这样会有损日本的颜面,但至少可以保证日本和德川幕府的平安,为徳川幕府争取到足够的学习发展时间。
  但松平信纲的这建议引起了德川幕府中绝大部份官员的强烈反对。尽管日本从唐代以来,一直都在向中国学习,并且也曾多次遣使到中国进行朝贺,进表等活动,但日本在历史上,从未向中国周边的其他国家那样,成为中国真正的藩属国,无论是日本天皇还是现在由徳川幕府世袭的征夷大将军,都不需要中国的策封,因此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尽管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日本仍然可以和中国平起平坐。对中国只敬而不畏。
  由其是在近一百余年以来,因为明朝衰败,日本对中国也进行了多次袭扰,丰臣秀吉在位时,还曾制定了先吞并朝鲜,再进而入侵中国的狂妄计划。尽管在两年以前,中华军进攻江户,击败了日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并不是一二场战争就能改变得了的,而且这一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范围只限于江户一带地区,对日本造成的伤害也不大,说白了就是还没有把日本打疼。因此在日本国内叫嚣反攻中国,报仇雪恨的声音还相当的大。由其是现在中国正在发生南北内战,包括徳川家光在内,都认为这正是日本出兵,进攻商毅一报前仇的大好时机。
  而在这个时候,松平信纲提出不但不能出兵,而且还要顺从中国,甚致是向中国正式称臣的建议,自然不能被徳川家光所接受。而且还惹得徳川家光非常恼火,因为他本来是打算任用松平信纲为这次出兵中国的主将,而现在看来,肯定是不可能了。因此徳川家光也下令,免除了松平信纲和阿部忠秋老中的职务,但总算是看来两人是徳川幕府的老臣份上,还保着他们大名的位首。
  而改任大老酒井忠胜为主将,弟弟保科正之为副将,出动了十五个大名的力量,共计有陆军八万五千多人,水军一万五千多人,战船七百余艘,分从海陆两路,向中国进发。其中战船分为两路,一路付责向中国运送士兵,共有五百艘船,另一路付责进攻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而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也出动了六艘荷兰战船,参与日本的海军。三艘帮助日本运兵,三艘付责协助日本作战。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零一章 清军的援军(三)
  日本的船队是以长州、仙台两藩为主组成。
  本来长州藩的藩主毛利秀就根本不想参与这一次战斗,因为长州藩一直都是徳川幕府的死敌,而且以前长州藩也和中华军的水军交过战,毛利秀就深知中华军的水军船坚炮利,不是日本水军可比的,而且萨摩藩的下场,就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中日通商之后,长州藩虽然没有开设与中国的通商口岸,但日本与荷兰的通商点却是设在长州藩,另外长州藩是日本海运,造船最发达的地区,海运实力强,可以更及日本的沿海岸地区,就是当二手转远,也从中获利甚多,因此长州藩不但不要和南京政府发生冲突,而且还打箅在本藩内也向中国开设一个通商口岸。
  因此这次徳川幕府下令,让长州藩出兵,毛利秀就也想尽办法推托,反正现在徳川幕府的威势大跌,毛利秀就也不怕和徳川家光翻脸。同时毛利秀就还希望徳川家光和中华军去拼个两败俱伤,这样一来,长州藩正好可以从中取事。
  徳川家光也知道,现在不能和毛利秀就闹翻,必竟对徳川幕府不满的大名可不止长州藩一个,因此向毛利秀就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诱饵——只要是长州藩愿意出兵,可以将过去萨摩藩的一半土地让给长州藩,并将长州藩的禄米増加到一百二十万石,为各大名最高。
  这一份诱饵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毛利秀就和家臣商议之后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萨摩藩一半的土地,长州藩的实力将扩大近一倍,因此也值得出兵。于是毛利秀就这才答应德川家光,同意出动战船一百艘,货船二百艘,水军士兵五千人,其他水手士兵六千人,参加对中国的战斗。
  而仙台藩的藩主伊达宗忠到是对徳川家光的命令没有推辞,接令之后,也出动了一共三百艘的船只。
  长州、仙台两藩在日本各大名中都是以善于水战而著名,在中日通商之后,也刺激了日本的海运业,因此这两年来各大名都制造了不少船只,因此长州、仙台两藩都可以出动三百艘船来,而其他大各也拼凑出二百多条船,这样才凑齐了八百多船。但日本的造船技术却不是那么容易提高的,因此造出来的船基本都还是老式的八幡船,而且船体也不大,其本都在二百至三百吨右左,也就是四五百料的船只。
  水军的主将仙台藩的家臣,老将片仓重长。他是前仙台藩藩主伊达政宗的军师片仓景纲之子,曽代替生病中的父亲领军出征,参加过大阪夏之战,并在那一战中成名。而大阪夏之战也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之战,因此片仓重长也被称为战国最后的名将。
  在清廷的援军中,第三支力量是荷兰人。
  在年初的时侯,商毅曾就荷兰帮助清军的事情,向荷兰商馆的领事提出抗议,要求荷兰立刻停止对清廷的军事援助,否则将停止与荷兰的贸易合作来往,关闭荷兰商馆。
  荷兰商馆的领事官也不敢怠慢,立刻将商毅的通告发到巴达维亚,交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讨论。但董事会讨论的结果是,尽力支持清廷,遏制南京政府的发展。
  因为这时荷兰在欧洲刚刚获得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胜利,正式被承认独立,现在也正是国力上升,气势正盛的时期。因此商毅提出的威胁,有不少董事都不屑一顾,连称雄欧洲近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都被荷兰打败了,何况是一直内乱不断的中国,由其是几名刚从荷兰国内到巴达维亚上任的董事,更是不可一世,在会议上拍着桌子,大叫着以武力进攻中国,将中国变成荷兰的殖民地。
  当然大多董事都还有一些自知知明,清楚想殖民中国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不知道这时中国的海上实力己非夕日可比了,但也同样主张必须遏制住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扩张,因为这两年来南京政府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扩张却实有些咄咄逼人的势头,不仅与荷兰平分了台湾,抢占了琉球群岛,击败了日本,竟然还占领了吕宋群岛,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巴达维亚的边缘,如果再不对中国进行一定的遏制,那么中华军的下一步目标,也就是加里曼丹岛——荷兰的势力范围了。
  同时也对荷兰在亚洲的商业利益也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其实荷兰在亚洲的贸易数量到并没减少多少,但以前荷兰占据着亚欧贸易的八成左右比例,而现在随着中国的介入大航海贸易,使亚洲对欧洲的贸参迅猛增加,荷兰在其中所占份额的比例,己经下降到四成多,己落到了中国后面。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和英国的关系在迅速的升温。这时欧洲三十年战争虽然结束,但荷兰与英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关纟日益紧张,大有决一死战的势力,而这时中国极力和英国加强贸易合作,将英国引入南中国海贸易圈,同时还派出代表团访问英国,对荷兰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基这些原因,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议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在情理之中。当然董事们也都清楚,以目前荷兰在亚洲地区的实力,并不足以危胁到南京,不过现在欧洲战争己经结束,荷兰国内也应该増加亚洲地区的实力吧,因此董事会决定,目前对付中国以扶植其他势力,促成清廷和联合对付南京政府为主要手段,并且卖给他们武器,但尽量不要参与这场战争,但可以派出顾问参谋团,帮助清日军作战。
  因此巴达维亚只向清廷派出了四十多名士兵,向日本只派遣了三艘荷兰战舰,数量并不多,而且只是起顾问作用,当然以目前荷兰在亚洲地区的实力,也派不出多少兵力。而在表面上还是尽力维持与南京方面的关系,毕竟荷兰现在还离不开与中国的贸易,同时董事会又联名向国内写信,要求加强亚洲地区的军事力量,准备与中国进行一场战争。
  清廷的外援部队就是这样形成,而这支外部势力的介入,也给中原战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这时清廷正愁无兵可调,日朝军队的到来,正好解决了清廷的这个大难题。因此福临、皇太后、庄太后和众犬臣们商议之后,做出决定,马上调日朝军队进入中原战场参战,并由谭泰率领一万人马,领日朝军队南下,并任命驻守大同的多罗郡王瓦达克为这次援军的主将。
  这样一来,清、日、朝三国联军的总兵力达到十六万左右,完全可以复夺大名府,解救困在河南的十几万大军。同时又下令,博洛部也从河间府出击,进攻山东,牵制中华军的兵力。
  ————————————
  日朝几乎是同时出兵中国,包括荷兰在背后使力的消息,在南京的商毅很快就收了。
  其实这个风声南京政府早就己经知道了,因此并不感到有什么惊讶,而且现在中原战场上,淸军己经处于全面的劣势,因比在这个时候,日朝军队加入这个战场,并不能改变清军失败的命运,当然有可能会使清军败得并不是那么惨,也许还真能把多尔衮剩下的这十几万人马给救出来,使中华军在中原战场全歼清军主力的计划落空。
  当然中华军也并不是没有取胜的机会,因为日朝军队到达中原战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有山东军区的人马守在大名、彰徳一线,日朝军也未必能够轻易攻破,只要利用好这个时间差,中华军仍然是可以实现预定的战斗目标。
  事实到目前为此,清军投入到中顶战场的总兵力己经超过了五十万,而中华军实际只有三十万左右。从兵力上来说,清廷的优势极大,但清军的兵力并不是一次性投入,在徐州战役开始时,阿济格部、尼堪、韩岱部都还没有到达中原战场,等他们到了,徐州战役也己经结束,中华军歼灭了十余万清军。
  中华军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使双方的兵力始终保持大致相当,而且通过局部的调配,在豫南战场上,中华军的兵力还超过了清军。使清兵明明在总兵力上占优,但却处处显得兵力不足。因此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因此商毅和统战部开会讨论之后,立刻下令豫南战场的成进和李定国,加强对阿济部的进攻,一定要在日朝军队到达中原战场之前,歼灭阿济格部,然后向开封发动进攻,牵制住多尔衮部,以确保大名、彰徳一线不会遭到清军的南北夹击。并且命令南京军区第七、二十军,湖广军区第十七军都准备随时増援中原战场。
  同时统战部也下令,海军部的各支舰队也都要作好准备,迎战日本舰队。
  最后商毅以内阁下令,关闭荷兰商馆,终止一切与荷兰的贸易来往。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零二章 大岛海战(上)
  荷兰制造的战船与西班牙战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高大的船尾楼,船甲板上基本都是一展的平坦,只是在船尾在一层楼的高度。
  但范徳萨站在这并不高的船尾楼上,还是要低头俯视,才能看得见在自己周围的日本八幡船。
  范徳萨是荷兰战船尤尼特隆号的船长,也是这次荷兰派来协助日本海军的荷兰舰队总指挥官。尤尼特隆号,是目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最大一艘战船,总重量达到了九百二十吨,装配有火炮八十二门,在一群矮小,而又造型古怪的日本战船群里,更是显得是一个庞然大物。
  由其不仅仅是尤尼特隆号,就连其他两艘荷兰战船,总重七百五十吨,装配六十六门火炮的阿姆斯特郎号,和总重六百六十,装配五十八门火炮的尤尔尼斯号,在日本的战船群中,也显得鹤立鸡群,尤为突出。
  因此毎当范德萨站在舷边,看着周围矮小的日本战船时,就想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交给了自己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出航以前,董事会要求范德萨这次出战,只是付责给日本舰队担任顾问和胁助指挥的任务,尽可能不要参战,也最好不要让中华军的海军发现荷兰战船的存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三艘庞大的荷兰战船根本就无法在日本战船中隐藏得住自己。好在是董事会也并非不通人情,同时也授权范徳萨,在必要的时候,三艘荷兰战船也可以向中华军展示一下自已的实力。
  尽管这几年来,中华伏波军在南中国海地区急速扩张,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但还从来没有与荷兰人交过手,而且绝大部份海战都是发生在近海地区,就是进攻吕宋的时候,也没有和西班牙海军进行大规模的海战,能够占领吕宋,主要还是靠登陆部队取胜。
  因此尽管荷兰人知道伏波军在海上的实力很强,而且从收集的资料来看,伏波军使用的战船和海军的战术,与欧洲十分相似,但俱体怎么个强法,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荷兰对中国海军的印像,基本都还停留在十年以前,与郑芝龙争衡的时代。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伏波军的实力,一定强于当年的郑芝龙。要知道当年郑芝龙与荷兰交战,基本都是靠着绝对的数量取胜。因此这次范徳萨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考察一下伏波军的战斗力,在未来荷兰与中国之间在南中国海地区内必将会有一战,事先了解一下对手的实力,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随日本船队出海之后,范徳萨怀疑,靠这样一支日本舰队,是否能够测试出伏波军的真正实力。
  范徳萨是一位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荷兰海军军官,在1639年的时候,还参加过荷西之间的唐斯海战,是一名海战经验十分丰富的指挥官,在范徳萨眼里,日本的八幡船根本就不能箅是战船,船体小不说,速度也不快,转向、调头等操作还不如自己的尤尼特隆号灵活,而且超过有一半以上船上竟都没有装配火炮。虽然说日荷二国的火炮规格不一样,但范德萨估计,日本舰队的火炮,又有一半都是在八磅以下,而超过二十磅的火炮,一门都没有,在海上交战,想要击沉敌军的战船,没有二十磅以上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尼特隆号就装配了八门四十磅火炮,二十门二十四磅火炮。
  因此尽管日本舰队的数量不少,但可以说除了能浮在水面上之外,几乎就是一无事处。以这样一支舰队去与中华军作战,只能依靠绝对数量取胜,如果中华军的战船战术都是欧洲式的,那么就决不能超过三十艘,否则日本舰队根本就不是对手。当然如果是换了荷兰海军,范徳萨自信,只要自己有十五艘八百吨左右的战船,就足以击败这支日本舰队,事实上就是现在自己这三艘战船,虽然不能说是将这支日本舰队击败,但也是来去自由,根本就困不住自己。
  其实这个时代的日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所谓的水军,其实就是一支乘船作战的陆军部队,因为这个时代的日本,还缺乏海防意识,而且德川幕府推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海军,即使是以善于水战而着称的长州、仙台两藩,也不过是战船多一些,水上陆战的技术熟练一些,但在本质上,还里没有脱离水上陆战的范围。
  而这一次徳川幕府出动水军参战,并不是要控制海权,或是封锁中国的水路,而是希望趁着目前中华军的主力都集中在中原战场,那么东南沿海一带的防守一定十分空虚,因此出动水军袭击东南沿海一带地区,可以牵制中华军的兵力。
  这个战术的思路其实是来自于明嘉靖年间的倭寇做乱,因为当时倭寇的侵袭地点就是浙江、福建的沿海一带地区,一度让明朝十分头疼。在丰臣秀吉时代,日本侵掠朝鲜,受到明朝出兵援朝抗日,丰臣秀吉也曾想过这一招,袭浙江、福建沿海,击来牵制明朝的力量,只是丰臣秀吉尚未来得及施行,就己经病故了。而这一战术现在又被德川家光重新拾起来。
  不过现在的日本水军,其实还不如丰臣秀吉那个时代,而这时的南京政府,也远不是腐朽的明朝所能比,因此日本舰队的首要目标,是攻占琉球岛,做为进攻浙江地区的立足点。
  但就在日本舰队行驶到琉球群岛最北端的奄美大岛时候,主将片仓重长就收到了前锋船队发回来的报告,遇到了中华军的舰队。
  现在中华军的海军部一共有六支海军分舰队,其中第二分舰队驻守山东登州,第三分舰队驻守台湾,第六分舰队驻守吕宋。由于三支分舰队都停泊在杭州湾里。在得知日本出动海军进攻之后,海军部也立刻下令,出动第一、五分舰队,汇同驻守台湾的第三分舰队一起,严守从琉球群岛到长江入海之间的海域,阻截日本舰队的进攻。
  因为琉球群岛是隶属于台湾管辖,因此第三分舰队是付责巡视琉球群岛一带的海域。日本的前锋船队遇到的,正是第三分舰队的一个分队。而在发现了日军的前锋船队之后,第三分舰队的战船也迅速合并,然后一面派遣飞剪船通知其他两个分舰队,一面向日本船队前进。
  第三分舰队的司令官叫麦超,他是浙江沿海的蛋民出身,旗舰是二级战列舰狻猊号,全重一百一百五十吨,裴配火炮九十六门,全军一共有三十四各种船只,其中主力战船有十八艘,分别为:二级战列舰二艘,三级巡洋舰六艘,四级称为驱逐舰六艘,五级护卫舰四艘。辅助战船十二艘:两千料辅助战船二艘、一千料辅助战船六艘、六百料辅助战船四艘。飞剪船四艘:五百料飞剪船二艘,二百料飞剪船二艘。
  片仓重长接报之后,也立刻下令各船队,准备迎战中华军的船队。而范徳萨也在阵中,拿着单筒望远镜,向前方眺望,观看中华军的舰队情兄。
  只见在前方的风帆船影越来越清晰,范徳萨已经能够通过望远镜,大致可以看清楚,中华军舰队的船型,确实是以欧式战船的样式,只是现在双方还离得太远,还看不出中华军战船的大小,也分不清数量,只能感觉出其中有好几艘船应该和自己的尤尼特隆号应是一样级别的大战船。
  等双方的距离拉近了一些之后,中华军的战船排成了两个纵队,然后分别拉开距离,以之字型的行驶路线,分从两胁向日本战船逼近过来。
  而这时范德萨也有些吃惊了,因为现在他已经大致可以看清,中华军的战船数量应该是在三十艘左右,而且战船的样式中式中式都有,但是以欧式战船居多,不过在欧式的战船中,有四五艘西班牙式的高尾楼战船,其余都是荷兰式的平甲板战船,而中式战船也不完全是过去中国福船式的战船,在不少的局部都作了一定的改进,在保留福船行驶稳定,运载量大的基础上,也加强了战船的灵活度和速度。另外在其中至少有四艘战船比自己的尤尼特隆号更大,同时还有大约五到六艘和自己的战船相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