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天兵在1917> 339 斩首行动(1)

339 斩首行动(1)

  看起来在东线战场上,红军经过最初的手忙脚乱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对付虎豹的办法。而在数千公里之外,英国人却依然在头疼最新遭遇的德军新式黑豹和虎式坦克,和红军的从容不迫相比,大英帝国显得异常的狼狈。
  在北非,刚刚扭转了战局的蒙哥马利发现德军小规模的装备了两种新式坦克,哪怕这种新式坦克的数量极少而且很不适应北非的沙漠气候,但是德国新式坦克依然给了他的部队相当大的震撼。
  是的,就是震撼!蒙哥马利发现,他的部队装备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没有一种能够给德国新式坦克造成实质上的威胁,大部分穿甲弹击中黑豹和老虎的时候,都被无情的弹开了,只能用来听响的。大英帝国的装甲部队在德国新式坦克面前的表现只能用拙劣来形容,哪怕是装甲最厚的丘吉尔遇上虎豹之流也会在1000米外被吊打。
  不得不说,丘吉尔的质量是有问题的。因为仅仅从纸面上的数据看,丘吉尔的装甲防御力应该还是不错的,车体正面垂直部分有89毫米,车首上方倾斜装甲38毫米(70度角),车首下方倾斜装甲76毫米(20度角),而炮塔正面有102毫米装甲侧面也有89毫米装甲,基本上说比黑豹早期型号还强不少。
  其实从德国人那边对丘吉尔坦克的报告中,就能找到原因。按照德国人的说法,丘吉尔坦克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完全不值得关注,远远落后于东线遭遇的苏联坦克。德国人说丘吉尔驾驶员左侧那门76.2毫米榴弹炮纯属于画蛇添足的产物,不光使用不方便还占据了大量的车体空间,而且就这门炮本身的性能上说也是“严重过时”。
  至于其炮塔上的两磅(40毫米)和六磅(57毫米)主炮,两磅炮就是个垃圾,根本就是个“玩具枪”。至于六磅炮也不如苏联同口径的zis-2,弹药性能实在一般。至于丘吉尔的装甲,德国人对其挖苦不已,认为大英帝国的冶金能力是一年不如一年,说丘吉尔的装甲虽然很厚,但是质量很差,远不如德国和苏联的坦克装甲。甚至德国人还吐槽了丘吉尔的履带,认为其材质太硬而过脆,一旦被弹片击中就会破碎。
  根据德国对丘吉尔实弹测试的结果,150毫米榴弹对丘吉尔坦克有毁灭性的打击效果,一般只要命中一发丘吉尔就会散架。当然,150榴弹炮打坦克本来就显得太凶残了,丘吉尔被干碎也不意外。只不过让英国人没面子的是,连过时的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都能击穿丘吉尔的装甲。
  至于德国的75毫米或者88毫米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发射普通的风帽被帽穿甲弹(apcbc)时,可以在一千米外轻易打穿丘吉尔的正面。甚至德国人还很恶趣的用从东线缴获的zis-3羞辱了英国人一把,这门本属于过渡产品而且性能也很一般的“粗制劣造”的俄国货竟然也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打穿丘吉尔。
  其实,这些缺点是可以理解的。英国人在一战之后基本上就处于放马南山的状态了,军械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期。而二战陡然爆发,让牛牛显得措手不及,只能临时抱佛脚对付。
  比如上面说的装甲质量问题,这很正常,因为在和平时期,阿姆特朗&维克斯公司就停止生产装甲钢了,以至于建造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时候,不得不向捷克斯柯达公司订购数千吨装甲钢板。你想想连亲儿子皇家海军都是这个状态,不受待见的陆军能是个什么样子?
  而且英国远征军很快在法国落败,丢弃了绝大部分装备才狼狈逃回岛上。为了尽快重新武装军队,英国人也只能“偷工减料”和赶工制造武器装备。自然而然的早期型丘吉尔质量也就不怎么样了。
  当然,就是这个性能很凑合的丘吉尔也是英国人费了牛大的劲的才弄出来的最好设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只能用这种慢吞吞的坦克同德国精锐的虎豹搏斗。反正英国坦克手将要蛋疼很长一段时间。
  让我们暂时不理会英国人的怨念,因为他们遇到的那点儿装甲问题在东线真心是不算什么。如果让英国人直面东线的德国钢铁洪流分分钟就会被吓尿。
  东线依然是二战中最残酷的所在,为了赢得胜利,不管是苏联还是德国都在绞尽脑汁的想对策。比如在“红胡子”行动开展之后,德国人为了尽快打开通往莫斯科的突破口,连特种作战的办法都想出来了。
  所谓的特种作战,其实就是类似后世美帝打伊拉克时的“斩首”行动。德军高层认为要想像巴巴罗萨时一样成功,就很有必要瘫痪红军的指挥中枢,如果能打掉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指挥中枢,那么该集团军就会陷入混乱,继而德军装甲突击群就可以乘乱一口气凿开大口子。
  这项计划得到了希特勒的首肯,实际上元首对一切非常规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有兴趣,他特别欣赏那些非主流的超常规思维。看看元首的好朋友保时捷博士,这位汽车天才在二战期间搞出了无数脑洞大开的设计,而当时唯一欣赏这些设计的也只有他的好朋友元首而已。
  言归正传,那么德国人准备怎么执行“斩首”行动呢?要知道当年可没有战斧,不可能做到精确定点清除。所以德国人选择了伞兵来执行这一任务。计划就是派遣精锐伞兵潜入布良斯克突袭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
  而执行这一“自杀性”任务的伞兵部队就是德军序列中非常特殊的存在——第500ss伞兵营。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二战中德国的伞兵基本上都隶属于空军,但是从该营拥有的ss字样看,大家就知道,该营是属于党卫队序列,是党卫队唯一的伞兵部队。
  而且这还不是该营最特别的地方,最特别的是,该营的兵员都是由那些“犯了事儿”的人员所组成的。原来,这个第500ss伞兵营除了最核心的一部分军官和士官是从空军斯坦达尔伞兵学校征募而来的志愿者外,其他主体成员都是违反了军规戒律的武装党卫队人员,也就是由军事法庭判处在“特殊单位”服役以赎罪的人员。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违反军规的人员的错误情节并非特别严重,比如有的人是在站岗时没有按照要求配齐武器,有的人则是在前线为了避战而自残,还有的人则是在执行命令时顶撞了上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上等兵保罗.费力。他曾经是第6ss“北方”山地师的一名作战勇猛的士兵,但是因为在战场上错过了一次执勤的当班时间而被送去了改造所。不过德军的改造所和红军中的一些带有自杀性质的“惩戒营”是不太一样的,最多可以看成是“缓刑营”。
  这些被“缓刑”的人员虽然因为违反军纪而脱离了一线服役,并被送往各地的惊诧拘押营改造,但毕竟大多都有在一线长期作战的经验。还有一部分是精通各种武器的老兵油子,其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当然,这个营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那就是这些缓刑人员大部分都是陆军出身,绝大多数都没有伞降的经验。以至于该营营长赫伯特.基尔霍费少校不得不突击加强训练,将整个营拉到波兰中部地区进行跳伞训练。
  在斩首行动开展时,该营下辖一个营部连、三个伞兵连和一个重武装连和一个训练预备连,全营共计拥有1140人。在该营准备完毕之后,希特勒本人也详细阅读了斩首行动作战计划,他指示道:“摧毁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指挥中枢是极端重要的行动,对第500营的一切保障都要放在最高优先级的地位!”
  在希特勒的严令之下,狼穴的参谋们自然不敢有一丝怠慢,立刻拟定了更细致的作战方案:在空军的配合下,由第500ss伞兵营对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实施空降突袭。同时,大战前潜伏在俄国境内的特务也向布良斯克集结,充当第500ss伞兵营的向导。
  全部作战计划在10月初完成,此次行动也立刻获得了“越障”的代号。而到了10月10日,第500ss伞兵营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从德国人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他们对此次行动是志在必得,务求将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司令部“一网打尽”,也就是希特勒所谓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0月10日深夜,随着希特勒一声令下,第500ss营全员整装登机,在最后的准备中,该营营长基尔霍费少校特别拿出了一张高清晰的黑白照片,指指点点地说道:“伞兵们,记住这张脸!”
  罗科索夫斯基打了一个喷嚏,他扭头看了看火盆里的炭火,还是挺旺盛的,可为什么他会觉得这么冷呢?
  紧了紧衣领,罗科索夫斯基走到了作战地图前,盯着克林齐看了一会儿,然后摇了摇头。暂时他没有任何能力去为被包围在克林齐的部队解围,从乌涅恰到波乔普他构筑了两道防线。按照军 委的要求,他务必坚守布良斯克,直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主力抵达战场。
  这项任务还是很重的,因为罗科索夫斯基手头可以利用的部队实在太少了。按照他的预计,乌涅恰和波乔普肯定是守不住的,这两座节点城市唯一的作用就是尽量延迟德军装甲部队前进的步伐,以便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搓了搓脸,罗科索夫斯基用炭火盆里拨出了一个烤熟的土豆,撕掉表皮之后,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完几个土豆之后,他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赶紧站了起来走到办公桌前抓起电话拨了出去。
  “列宁同志还在乌涅恰吗?”罗科索夫斯基略有些焦躁的问道。
  从8月份开始,列宁就一直在前线视察,在乌克兰转了一圈之后,他径直来到了布良斯克,然后一直停留在乌涅恰附近。
  随着德军重新发动进攻,列宁继续留在乌涅恰和布良斯克就显得十分危险了。之前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催促导师大人好几次,让他老人家尽快离开乌涅恰,但是导师大人显然不是那么听话,他依然在乌涅恰逗留。这让罗科索夫斯基心焦不已。
  罗科索夫斯基很清楚,列宁对于苏联意味着什么。不客气地说,列宁就是大部分苏联人民和布尔什维克党 员心中的神,一旦列宁有点闪失,那他真心是百身莫赎。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才赶紧的打电话再次催促列宁离开乌涅恰,甚至直接给军 委发了电报,要求军 委方面赶紧的劝一劝导师大人:“无论如何都必须让列宁同志离开乌涅恰,至少要返回布良斯克啊!”
  那么列宁听了吗?讲心里话,列宁还是挺固执的,他认为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托洛茨基能去最危险的前线做宣传工作,那么他也不能比托洛茨基做得差吧?所以导师大人是固执地不肯离开,直到政 治局被惊动了,强烈的要求列宁不要干扰罗科索夫斯基“正常指挥战斗”,导师大人这才不情不愿地离开乌涅恰。
  但是让罗科索夫斯基和政 治局很无语的是,列宁离开了乌涅恰,但是却并没有走远,他的专列抵达波乔普之后,导师大人又一次命令停车,用他的话说:“我已经尊重政 治局的意见,离开了乌涅恰。波乔普离前线已经足够远了,我在这里为同志们鼓劲打气总没有问题吧?”
  反正列宁是死活不肯离开波乔普,他选择在城外苏多斯季河畔的一座小山上住了下来。这座后来被称为列宁山的小山丘并不是特别高大,海拔仅仅有三百米。在山顶和山腰处分别有两幢沙俄时代贵族的度假别墅,而列宁将自己的办公室就设在了山顶的那幢1号别墅中。
  至于列宁为什么选择这里,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列宁山算是波乔普周边难得的制高点。从小山山顶可以俯览波乔普城以及河对岸的状况。而且列宁山的环境很不错,青山绿水让列宁觉得很舒适,这让他想起了当年被流放的时光。
  一号别墅有一道狭窄的石阶路通向山腰的二号别墅,一般列宁白天在山顶的一号别墅办公和“观光”。而到了晚上,则离开山顶前往山腰的二号别墅休息。原因是山顶的一号别墅风比较大,气温比较低,而导师大人的身体确实并不是太好,而低温对老年人来说就是大敌。
  不管是一号别墅还是二号别墅,都配置了十名卫兵把守,而在山下的路上,更是设置了两道岗哨以确保列宁的安全。后来列宁的秘书维尔卡娅回忆道:“这是波乔普城外的制高点,山上和山下都有中 央保卫厅的同志把守,安全性很理想……在一号别墅正对着白俄罗斯的那个房间里,列宁同志就在那里办公。看一会儿文件,他就会走出阳台,望着白俄罗斯方向发呆。我认为列宁同志那时候可能在想何时才能光复白俄罗斯……”
  虽说中 央保卫厅的工作能力无可置疑,但是罗科索夫斯基总是不放心让导师大人就这么住在波乔普。他特别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命令nkvd内卫部队的一个中队驻扎在山脚下,此外还派去了五辆t-70坦克和三辆mt-lb36输送车。确保一旦遇到危险,坦克能掩护列宁突出重围。
  当然,有同志可能要说,这能有什么危险?而且就算真有危险,区区t-70坦克也不顶什么用哈。不是罗科索夫斯基小气,不给导师大人派更好的坦克,实际上他原本只准备派一个t-54坦克连去保护导师大人的。但是列宁知道后十分生气,狠狠地训斥了罗科索夫斯基一顿,他说:“我个人的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我对苏联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我已经退休了,不再是人 民委员会主 席,不应该享受特别的待遇。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怎么让将宝贵的重型坦克用来保护我呢?”
  罗科索夫斯基是好说歹说才让列宁同意用t-70来保护他。当然,罗科索夫斯基也觉得列宁遭遇风险的可能性不高,他不过是尽量的做好本职工作。所以在列宁安顿下来之后,罗科索夫斯基也就没有过多的去关注导师大人了,还有一场艰苦的防御战在等待着他,他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可以浪费。
  只不过,让罗科索夫斯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放松警惕还真就出大问题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