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院士”的产生
钟文益语毕后,有人带头喊起了“护国侯”,百姓们又纷纷喊起“护国侯、护国侯。”
还有人夹杂着“钟大人”的呼声。
场面热烈而激动。
护国侯是什么官职百姓们不懂,但能有“护国”二字肯定是很大的官了。
这个朝廷还是不错的,姜小姐是活菩萨,所以才让她当了如此大的官。
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最纯朴的心声。
……
吉时到
水库的闸门打开,水库的水流入了沟渠,再往四通八达的沟渠而去,……最后,被引入开垦出来的土地……
这一刻,天上出了异象,众人头顶出现了一副画面:
一只五彩斑斓、艳丽华贵的凤凰展翅高飞,众人耳边还传来了凤凰的清啼声,久久不能停歇。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有百姓跪了下来,接着更多的百姓跪了下来。
他们朝着公西月的方向磕头,嘴里还喃喃念着“护国侯、护国侯。”
高台上的几人也是心思各异。
公西月镇静地站在那里,不露声色。
可是细看的话,她身上隐隐泛起一层光,那既是“功德”之光、也是帝王之光。
程元华立在她身侧,脸上也是看不出其它的表情,但内心更是坚定了要将公西月扶上帝位的决心。
范尚书几人:
这等异象绝对是祥瑞,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是说护国侯才是天命的天下之主?
无论如何,与护国侯交好才是正经。
幸好,自己与护国侯关系一向很好(不曾交恶、有旧前缘)。
这等异象自己知道就行,还是不要轻易说出去。
……
**
回到中原城后,公西月上了一个折子,提议增设“院士”。
“院士”只是一个荣誉职位,分不同品级,最高二品、最低五品,享受朝廷的俸禄,但不负责具体的事务。
“院士”不拘行业、不拘人才,但有一个前提,要评上这个“院士”必须是某行业或某专业的特殊人才,并且研究出的成果对朝廷或百姓有利。
“院士”人选由正四品及以上的官员提议,由吏部考核评定,最终结果需由内阁审定。
“院士”评定后并不需要像其他官员一样三年一考核,但也不是终身不变。
比如院士有了更大的贡献自然可以提升其品级,但院士有了大的污点或者业务出了差错也是可以撤销或降职其院士品级的。
对院士的弹劾也纳入都察御史的职权范围。
公西月向内阁其他人解释了她的想法,她说她是看到姬德平才有此想法的。
姬德平一辈子都呆在土地里,之前将土豆的产量提高、研究出了油菜花籽,现在还在研究粮食作物的品种改良。
这候 ai*mei*4*3.com 章汜。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朝廷应该给他封赏。
可是,他除了研究农作物,其他的都不擅长,朝廷官职有限,也不可能给他一个官职。
那就设一个虚职,既给了他封赏,表明了朝廷的态度,又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
“姬先生现在的生活起居由家族供应,过得甚为简朴清贫。
他妻子早亡,只有一个独女,早已嫁为人妇,一大家子过的日子也甚是贫寒。
你们不知道,我知道这些消息时羞愧得想钻地洞。
姬先生还有姬家作后盾,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人又该如何自处?这会让许多有才能的人不得施展他们的才能。”
公西月这番话有情有感、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就算对这类事情不以为然的承国公、中原王和申元国三人,他们也找不到理由说护国侯的这项提议不对。
特别是范祖松更有感慨。
他是平民出身,从小吏做起,深知有才能但没人提携帮衬是如何的艰难。
强牺 kanzongyi.cc 读牺。公西月其实想成立各类研究所,不仅给这些院士们发俸禄,还提供给他们研究费用。但她也知道事情不可以一蹴而就。
那么,就先给这类特殊人才一些关照,引起大家的重视。
承国公道:
“如果这项提议通过,以后会不会出现乱像,根本没有功劳的人也被评为了院士?”
公西月道:
“国公爷说的这种情况也不能保证就没有,因此我们更要严格控制评选的过程,尽量避免这类不公正的事情发生。但不能因为担心不公正就不实施一项政策。”
公西月提的增设“院士”职位的提议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反而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权力,不管出于哪种心思,大家通过了这项提议。
提议通过后,公西月就提了将姬德平评为正四品院士,具体评定事项自然由吏部实行。
原本院士的评定没有一个具体标准,这是第一个院士的评定,吏部自然会小心谨慎。
公西月提出将姬德平评为正四品院士也是经过考量的。
如果评得太高,以后有再大功劳者又该如何评定?
如果评为院士里最低等的五品院士,那要是功劳比姬德平低的人岂不是没了机会?
反正院士的评定也不是终身制,以后有了更大的功劳还可以再往上升。
……
几天后,由内阁签发的关于增设“院士”一职的公告传遍了天下。
为什么不是皇帝颁发的圣旨,而是内阁签发的公告?这也是公西月思量后的有意为之。
公西月现在在有意无意地降低皇上的影响力,一旦她登上高位时反对的力量才不会那么多。
原本这些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措施都是公西月提出来的,但如果不特意宣扬,百姓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是朝廷。
如果这些措施均由小皇帝的圣旨颁发,那就会令百姓对小皇帝感恩戴德,以后自己登上高位难免会被认为是乱臣贼子。
制大 制枭。但公西月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功绩传得天下人尽知,如今还不是时候。
那就只能尽量降低小皇帝的影响力。
所以以后这类政策都由内阁签发,需要背锅的时候才让皇帝出面。
公西月的这种心思也不知道内阁其他几人是否清楚,反正她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个不算什么重大举措,就以内阁的名义签发吧。”这句话时,没人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