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05章 围魏救赵的反面教材

第705章 围魏救赵的反面教材

  “快撤!拉开,不能跟关羽正面肉搏!”看到己方骑兵的惨烈受挫,张辽阵阵心疼,连忙在损失继续扩大之前,就声嘶力竭地指挥他心爱的并州骑兵立刻拉开距离。
  至于他灰头土脸后退整队这个举动,会被营中还在勉强苦苦支撑维持战线的步兵队如何解读、会对中军步兵士气形成多大影响,张辽已经顾不得了。
  骑兵比步兵珍贵好多倍,并州军之所以也算天下强军,可不就是靠那数万精骑撑场子。
  关羽瞅准时机,亲自上阵,趁着敌人中军步兵阵线松动,带着两个营的陷阵士,如蟹钳的锋锐,直插敌军步兵主将郝萌的旗阵。
  不到半炷香之后,并州军的步兵全线开始退却,郝萌左支右拙,竟被关羽的钳形攻势掐断了后路。
  郝萌还想带着身边最精锐的千余亲兵突围,才砍翻了没几个汉军铁甲陷阵士,就正面撞上了关羽。
  郝萌也知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也不管对上关羽有没有胜算,一咬牙冲杀了上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强牺 kenshufang.com 读牺。“砰”关羽把郝萌的首级往地上一丢,用对方的肩甲内衬擦拭了一下青龙刀上的鲜血,挥军继续掩杀张辽军的步兵。
  张辽本人已经带着骑兵队暂时退远了,靠着卖掉己方步兵,他的骑兵倒是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差脱离战场。
  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张辽心中不由暗恨:我已经拖住关羽那么久了!而且第一时间就派了信使去麹义那儿报急,麹义为什么还没来增援、掩袭关羽侧背!
  今日这一战,看似描述简单,但实际上中间的血战厮杀时间也是不短的,每个阶段少则小半个时辰,绞肉极为惨烈。
  张辽败退之后稍稍收拾残兵,发现骑兵部队折损倒是不多,基本上都保住了,损失就是一开始瞎撞上去那一阵。
  但步兵部队损失惨重,几乎被彻底打散,就算还可以收拢败逃突围的残兵,张辽估计也不会超过两三千人。
  也就是说,大约七八千的部队,都被关羽歼灭或者包围迫降了。其实一开始相持阶段的阵战厮杀死伤,也就不到三千,随后都是士气动摇、阵线总崩后被追亡逐北、背刺扩大战果。
  相比之下,今日这一战,关羽那边的损失应该也就堪堪千余人——张辽的估计还挺准,因为战后关羽统计出来的全部伤亡损失也就一千三百余人,其中战死者四百多。随后郝萌被杀、张辽的步兵部队总崩溃,打起来就顺利了,追击阶段没怎么死人。
  张辽最终是带着骑兵连退数十里,当日午后未、申之交,跟后方增援上来的文丑会合,才算彻底扎稳阵脚。
  麹义迟迟不来,在张辽和文丑心中都种下了深深的怨念。
  ……
  麹义当然没想见死不救,也没想背叛袁绍——天地良心,至少到此时此刻为之,他是真心没想背叛袁绍。
  他之所以没来救援,显然是另有原因。
  早上辰时过半、他刚接到张辽报急信使时,就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对方给了离间信提前通知他会打张辽而不打他。他没有立刻相信并且对张辽的遇袭做出预防,将来万一被捅出来,麻烦肯定不会小。
  另一方面,张辽的报急信使把情况说得非常危急——这也是人之常情,张辽为了让麹义多上点心、救援时更急切一点,投入的兵力更多一些,肯定要夸大关羽来袭营的力度。
  比如关羽明明是集中了两万兵力攻打,到了张辽口中起码会夸大成至少两万五,甚至接近三万——要不是明知道关羽的嫡系部队总共也就三万人,前一阶段的几场小战役中还有损失,张辽恐怕报一个超过三万的人数都有可能。
  遇到危急和有可能战败,就把敌人说得更强大,这是一切将领的天性。
  君不见后世丑国内战、杨基军将领连连败北,每次都跟大统领吹嘘说“南军是我们的三倍以上”,以至于大统领都怒了,在记者招待会上一本正经地说“看来南军有400万人!因为联邦军队就有120万了!”
  这候 aim*ei4*3.com* 章汜。张辽的虚报本无可厚非,但却给了急于超预期立功以证明自己的麹义,形成了新的误导。
  麹义当时就心中飞速盘算:“直接奔袭支援张辽,直线行军距离接近四十里,虽然两个时辰之内定能赶到。
  但张辽把情况说得那么危急,或许两个时辰后,他自己觉得力不能支,已经选择断尾求生、留下一部断后,主力北撤了。若是如此,我去了也有被关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我要救张辽,不可能真的走直线行军——那样的话,得在靠近张辽营地的位置,才西渡丹水,如果关羽就在左近,还会被半渡而击。
  所以,无论如何我军救援张辽都得走个折线行军路线,先多往西偏一些、提前渡过丹水,然后再往正北沿着丹水西岸攻击关羽、救援张辽。
  既如此,也不在乎再稍微多走五六里路了——咱直接先往正西,直插野王城和关羽在丹、沁二水夹角处的大营之间。然后择机攻打一处空虚所在。
  制大 制枭。张辽说关羽攻打他的部队的规模,几乎相当于关羽倾巢出动了。那么,关羽防守兵力必然不足。野王有城池庇护,两个时辰或许攻不下来,可那处夹河口扼守咽喉的营寨,却有可能拿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