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司礼监> 第1592章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

第1592章 辽东生产建设兵团

  “我们将坚决的、无条件的服从公公对我部的一切安排,我们相信在公公的领导下,我们建州官兵定然能够在祖国的其它战线,发挥更大的作用。”阿巴泰率先表态。
  “从前,我们是有罪的,但是公公给了我们再一次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能牢牢把握这次机会,那我们就不是连猪狗都不如了吗!”德格类对过往痛心疾首。
  两位阿哥不能不如此表态,因为如果不这样表态,他们就不是跟着魏公公走,而是要跟着他们的阿玛还有二哥、五哥走了。
  那种赎罪,可不是兄弟二人想要的。
  “这就对了嘛,”
  魏公公随手叼起当年征日时特意叫人打制的大烟斗,吐了几个长长的烟圈,语重心长的对阿、德二位阿哥道:“你们一定要好好干,不要让咱家失望。”
  同样,对于出城的禇英代表龚正六等人,公公也是如此表态。
  对周铁心与禇英拟定的各项条款,公公事后都是予以追认的,但在一些细节上公公认为有待商榷。
  而就这些细节问题,龚正六也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
  首先,在三河会议上,公公明确提出要在建州地区“改土归流”,根据这一指导方针,皇军大本营拟出方案,拟将原建州左右卫(原海西女真地区)连同叶赫部、原明军抚顺东出诸堡、宽甸地区等设为两府,一府为忠勇府,一府为定辽府。
  忠勇府领两县,一为建州县,一为忠武县。
  定辽府领三县,一为叶赫县,一为宽甸县,一为和平县。
  既然设置了两府五县,那么就得有人口充实这五个县。否则光有个行政区域划分概念,却无具体的管治,那岂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么。
  根据禇英献上的伪金人口黄册,原八旗人口连同依附各族、掳掠汉人、朝鲜、蒙古各族等计有三十四万余,其中披甲人七万余。这也是奴尔哈赤胆敢发起叛乱的底气所在。
  现在八旗已经名存实亡,阿巴泰部整编加入皇帝亲军,所以双方在人口这一块的统计主要是黑图阿拉以及周边地区。
  魏公公指示,为了充实两府五县,他老人家除上书朝廷从沈阳、辽阳以及辽南地区向建州地区迁移人口外,还将有组织的从关内地区移民充实建州地区。
  计划移民10万到15万,因事涉建州地区的长治久安,又牵涉多地,所以这一块的移民魏公公打算请由朝廷负责。
  计划时间为10年,这样每年只迁移一万多人动静不大,耗费相对较少,是朝堂诸公能够接受的。等到建州两府五县的生产生活秩序上了轨道,再进行更大规模的移民迁移。
  这次移民的主要目标便是公公一直念念不忘的西北流民了。
  辽东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西北流民问题也能解决,公公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让老天爷发慈悲,将西北地区越来越恶劣的天气挥手变好。
  但辽东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公公着手改变西北地区的流民问题。解决流民问题的根本其实就是一个填饱肚子的问题。
  公公早前已经大规模从安南等地购粮,但相对于庞大的流民人口数量,这些购买来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并且受限于运输问题,根本持久不了。
  简单的一个道理,安南的粮食可以用海船运到江南,但如何运到西北呢?
  大明开国之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采取了“开中法”,就是鼓励商人运粮,再给予他们买卖食盐、茶叶等权利。等到九边卫所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时,“开中法”自然而然就被淘汰。
  但“开中法”解决的对象只是严重缺粮的边军,而不是西北地区的广大百姓。
  不管哪朝哪代,也永远不要指望商人能够解决一省乃至两省,甚至多省的粮荒。
  或许,逐利的商人可以把粮食运到,但那高昂的粮价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担的了。
  唯有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以举国之力才能实施大规模的赈灾。
  类似“开中法”的举措,公公会实施一些,并且他有意在西北重要节镇设置类似国家粮库的大粮仓,但这只是延缓,而非根治。
  想要彻底解决西北流民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往外迁人。如此,不管是朝廷还是公公,只要给移民提供迁移途中的口粮,以及到了地方后的生活简要设施,便可以解决吃饱肚子问题。
  好比,一口大缸的水满了,拿根管子接上往另一个空缸里导流就是。
  西北,是满了水的那口缸;
  辽东,就是空着的那口缸。
  实际上,除了导流移民这个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就是造反,重新洗牌。
  明末农民起义的根源除了日益加深的天灾之外,便是达到三亿的人口帝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士绅有地,百姓无地。
  把士绅杀了,打土豪分田地,问题也能解决。
  但那意味着人口的大量损失,以及对国家元气的巨大破坏。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以千万人口损失为代价的。
  某种程度上,公公也属于士绅这一阶级,甚至,他还属土豪。
  因此,公公不可能搞革命,把自己命给革了的。
  那么,大规模的实边移民就是公公唯一的选择。
  中国人有个奇怪的特性,只要没有战乱,哪怕处于温饱线,哪怕上顿吃了下顿就得隔一顿,但只要饿不死,中国人就不会往外跑。
  他们宁可饿着肚子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断然不会往他不熟悉的陌生地方去探寻有没有更好的路走。
  但一旦饿到濒临死亡,中国人的特性就会立即转变,他们会拼命的往周边跑,不管多远,只要有饭吃,他们就肯去。
  在饥饿面前,什么都是假的。只要能有吃的,只要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人是可以背井离乡的。
  所以,公公不担心他的移民政策会遭到西北人民的抵制,只要他能提供最简单的保障,可以预计将来至少能有百万规模以上的西北人口源源不断的往辽东迁移。
  东北,可不是女真人说的苦寒之地,更不是不毛之地,而是宝地。
  以奴尔哈赤为首的反动集团从来都没有认真对待过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甚至都没有认真组织过对土地的开垦。
  这源于他们民族特性,源于好逸恶劳,源于不劳而获,源于抢劫更省力气。
  当然,也和女真人口太少,缺乏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关。
  魏公公要做的就是增加东北的人口,提供口粮和居住设施,一代两代以后,东北的人口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那时的东北才真正是属于大明帝国的东北。
  有人,才有领土。
  有人,就不会有什么鞑子。
  近阶段,公公主要考虑将原迁往皮岛的宽甸百姓重新迁回宽甸地区。这一批人本就是宽甸居民,让他们从皮岛迁回故土,无论是生活还是感情上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另外就是将近八千的朝鲜兵和人数差不多的日本夫役,以及向皇军投降的上万八旗兵捆在一起,组成一支专门屯田的大兵团。
  只要这些人能够在建州地区垦荒三到五年,他们就可以归国(释放)。如果不愿归国,就分给每人至少三十亩土地,并允许和当地女子结合,从此扎根帝国东北这块土地之上,成为帝国公民。
  公公相信,只要能对这些农业兵不加歧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这支大兵团就一定能通过他们的双手为帝国生产出白花花的粮食。
  如此一来,因为改土归流以及屯田政策的实施,原先禇英所期盼的“特权”就自然不存在了。
  公公给禇英的优待是可以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建州知县,这和禇英所希望的继承其父奴尔哈赤龙虎将军的想法肯定天壤之别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