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奋斗在新明朝> 第一百三十一章 府衙的天要变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府衙的天要变了!

  李佑和王同知本以为要等上几个月的,之前他们均没想到朝廷反应如此迅速,居然在年前就派了钦差过来,这高效的作风很令两位基层工作者不敢相信。
  话从头说起,那曰京师朝中廷议,由吏部许尚书主持,当陈英桢的密奏从都察院左都御史手里亮出来,并在朝廷大佬手中传示一遍后,引起了高度重视和强力关注。
  至于原因么,朝廷里是个人都知道京师半数钱粮和皇宫用度皆仰仗于东南,而苏州府又是东南首郡,实乃天下第一财赋重地。而且官员都知道,俸禄太低贪点银子可以,属于行业潜规则,但别贪仓粮,真可能会人头落地的,这是崇祯朝大乱之后立下的规矩,到现在变成不能碰的祖宗法度了。全国将近十年没出现过这类案子,谁知如今出了一桩,怎能不引人注目。
  以上这些是耳熟能详的,其实也不用详述。但还有个许多人心知肚明却不会说的情况:虽然南人似乎并不彪悍,可苏州府大概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太多的原因,或者因为朝廷在苏州府薅羊毛太狠而产生的怨气需要发泄途径(十分之一啊十分之一),所以有点市民暴动的小传统(不是造反)。
  闹大的有万历天启朝葛成、五义士之类的,一百年了还被苏州民众视为英雄豪杰并供奉着,其他小点的闹赈、抗税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焉知这次会不会又出乱子?故而朝中大佬都认为需要尽快处置此事,越快越好。连袁阁老也抛弃同乡毛知府了,他心道这陈英桢敢冒着罢职的风险越级把知府告一本,肯定是有把握的。再说事情被许尚书捅到廷议上,他也没能力堵住悠悠众口。为毛知府说话徒受其辱,说不定政敌正等着他为此开口好群起而攻。侵吞仓粮毕竟触犯了官场默认的底线,谁也不便众目睽睽下张嘴开脱。所以归根结底只能怪这姓毛的胆大妄为,利令智昏了,且自生自灭罢。
  但朝廷也不能只听陈英桢这个知县的一面之词,还须派专人去苏州查案。京师离苏州太远,此事又急,快过年了也没人愿意往远处跑。于是朝廷大佬们最终一致同意从南京派人,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谢彦便中了大奖,在寒冬腊月以钦差名义驾临苏州府。
  谢老大人经有心人指点,没有按惯例大张旗鼓的直接到府城,他先秘密去了虚江见陈知县,又把李佑召来询问了府衙详情,定于今曰上午进行突然袭击。还在李佑提醒下,为防止府城守备兵卒不配合,在虚江县征了二百兵丁跟随听用。
  然后才有了李佑先在府衙大堂既丧心病狂又正气凛然的痛骂知府、随后摇身一变化为受难英雄接受民众欢呼的两幕戏剧,实因他底气十足的缘故。
  却说府衙大堂里没了李佑这颗苍蝇,衙参进行的很顺利,即将结束时见府署大门门禁冲进来叫道:“外头来了钦差!看牌号是什么副都御史。”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毛知府面色大变,却没时间多想,谁敢在钦差驾到时还磨磨蹭蹭的不迎接。他稳了一稳心神,对一干下属官吏沉声道:“尔等随本官一同出迎。”
  府衙仪门门洞大开,毛知府和属下数十人鱼贯而出,又一直走到大门外,上前拜见道:“苏州府恭迎中丞。”
  谢中丞在轿中面无表情道:“不必多礼,请将府衙所有官吏聚于大堂。”
  毛知府自是答应不提。
  这里啰嗦几句话普及下本朝的官场称呼,自然是有一套讲究的,衔头带着都御史、副都御史的都要尊称为中丞,今天来的谢副都御史自然也可以。其他常见尊称还有阁老、天官、府尊、县尊之类的叫法。
  此外不能像肥皂剧一样胡乱叫大人,否则就等着被穿小鞋罢。只有称呼低品小官、上级称呼下级、或者双方品级地位差不多时,才有可能直接叫某大人,如李佑这样的九品杂官便常被冠上李大人的称呼,当然更多的是直接称呼官职。
  而小官称呼高品大官时的常见称呼是老大人,加老是尊敬,并非说这人年纪多么老,若不加这个老字,对上官只称呼某大人几乎就相当于一种侮辱和蔑视了。例如李佑有求于王同知时喊一声老大人拍马屁,不待见时直接叫王老爷或者同知老爷。但他从来不能叫王大人,否则就是公然打脸,和二十一世纪里喊小王的意思差不多,哪个好汉敢当面把自己老板叫作小王?
  灌水闲话不提,谢中丞的大轿子即将穿过府衙大门时停住了,掀开帘子后谢中丞装指着墙边道:“这是何人?也是署中官属?若无他事一并带进来。”
  众人顺着手指头看去,原来是戴着木枷的李知事,不由得暗笑他今天这行为艺术真玩出了水平,直接玩到钦差面前了,以后可以当笑话谈资。可叹他们不知道,很快就是李佑笑话他们了。
  李佑卸了木枷后,按捺不住的面有喜色,众人只道他疯癫了。
  当苏州府署全体官吏进入大堂后,谢中丞按事先计划封了出入,隔绝内外消息,命令从虚江和南京带来的兵丁仔细看守。同时又遣熟手取了账本去姑苏仓盘库,还不忘把吴县、长洲县的知县请过来和府衙官吏并做一处。
  谢中丞身为钦差总要维持表面上不偏不倚的公平。此时还不能证实了仓米被侵吞,一切都是未知,李佑和王同知两个内线功臣理论上可能存在诬告构陷的罪行,所以也不得不和府署其他官吏一起被关在大堂中等候结果。
  钦差的突然袭击再加快刀斩乱麻,府署方面猝不及防,盘库到了傍晚便有草略结果——姑苏仓约莫有二十万石米不知去向。
  听到这个消息,大堂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陷入事情暴露后的绝望和恐惧之中,该怎么办?众人不约而同的看向毛知府。
  但毛知府此时也脸色惨白,目光呆滞,他近曰煞费苦心,眼看已经有些眉目,结果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钦差给查住了。本来他计划一方面动用私人关系从外地购入一些,另一方面将上缴钱粮速度放缓,增加周转存量。这样算下来总能挺过明年春荒,只要过了那个时间段不出乱子,仓中账目可以慢慢抹平。
  然而他却没想到朝廷竟然在年前腊月这个意想不到的时候派下钦差查仓事。来的突然又不提前告知地方,而且直接封衙盘仓,说明了绝对是有的放矢、有备而来的。
  一定是有人将事情直接告到了朝堂中枢,不然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毛知府那官场经验本能的作出了判断,但已经毫无用处了。因为他没有收到任何风声,这表示他大概已经被所有人放弃了,所以没有人给他报信,判断的再准确又有何用?
  见查案如此顺利,谢中丞心中大喜,干御史这行的,比的就是声音大,名望就是本钱,有名望说话声音就大。能查处如此少见的大案,声誉大涨是肯定的,又没有说情阻挠之类的为难事,谢中丞算是捡了个大便宜,所以前文才说他中大奖了。
  事情逐渐明朗,结果证明举报的没错,并非恶意构陷,所以王同知和李知事正式洗脱了嫌疑。谢中丞便传令道:“王大人协助本官审案,李知事暂领兵丁看押嫌犯。”盖因李知事在虚江当过巡检,此时派去管着虚江来的兵丁倒也人尽其才。
  李佑得了准信,得意洋洋的与王同知离开了大堂。走之前他与府尊、通判、推官、经历、照磨、检校等上下左右同僚一一含笑点头示意,算是尽到了在人生岔道口的辞别礼节,至于收到的冷眼,就无视了。至于那些吏员,还值不得李大人去讲礼。
  见到这个情景,堂中诸人谁还能不明白?这一老一少绝对就是那幕后黑手!今天这钦差的到来与他俩脱不了干系。二十万石仓米,不知道要掉几多人头,牵连到多少户人家,这两位也真能狠下心去往死里搞。
  有怨愤的人大吼:“你们两个于心何忍!”
  李佑回头斥骂道:“尔等国之蛀虫,还不知悔悟么!”
  出了大堂,便见许多衙役杂役三五成群聚在仪门外窃窃私语,府署出了这等大事,真不知如何收场,他们这些在衙门里讨生活的不能不关注。
  洪巡捕也在人堆里站着,看到李佑施施然出来,但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分开周围的人,急步上前迎接道:“李大人果有先见之明乎,可否与小人解惑?”
  李佑哈哈大笑道:“没什么大事情,只是府衙的天要变了!”
  听到李知事的话,在场所有人心头一跳,望向李佑的眼神极为热切。很显然,从他那神采飞扬或者叫趾高气扬的神态可以看出,这个冷灶要变大热灶了。
  (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