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刘航琛把玩着手中的雪茄,一边眯着眼眼看着庄继华,这才是他带他们来的目的,他要进行的不仅仅是金融控制,而是社会调控,限制每个人的生活,这会引起**烦。重庆那些来自下江的达官贵人和有影响力的社会贤达们会坚决反对,这会让他们失去很多投机机会;另外四川本省的那些地主将军们也会坚决反对,他们的土地的收入会大幅下降。刘航琛感到这是比减租减息还大的麻烦,真要趟了这个雷区,很可能会被炸得粉身碎骨。
  马寅初却被这个计划的可行性难住了,他精通当今世界的各种经济理论,计划经济除外;现在庄继华要贸然实行计划经济,他本能的意识到这是个巨大的挑战,成功了自然不必说,可要是失败了呢,很可能会导致另一场经济灾难,因为经济一旦运行,就会按照自身规律运行下去,其轨迹很难被行政手段打破,行政手段若想打破,受到的报复将更加猛烈。
  一种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其运行中还会暴露一些问题,故而需要持续性政策保证,没有中央政府的配合,那是不可想象的。
  “文革,你的想法是不错,可你想过没有,这项政策需要很多措施配合,不仅仅是社会部分,仅在经济领域就需要很多新措施,这些措施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马寅初眉头深皱,郑重的看着庄继华。
  “我明白。所以要制定一个一揽子计划,从各个方面论证时候可行,干扰回来自那里,困难在那里?出现问题的预备措施是什么?等等,等等。”庄继华站在茶几前,仿佛看到无数事奔过来,他挥挥手想把它们从眼前赶走:“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麻烦,但事实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战时经济政策,孔祥熙那里我说不上话,而且出于各种目的,有人不愿有这样个政策,那我们就自己作一个这样的计划。”
  “文革,你是真想作这样的举动,还是仅仅是想以此逼孔祥熙提出他的战时经济方案?”刘航琛的反应很快,但显然他考虑错了。
  “当然不是,”庄继华平静而坚决的说:“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不采取措施,物价很可能失控,要控制物价只有两个途径,增加供给,或者压缩消费。增加供给暂时不可能,那就只能压缩消费。”
  庄继华说着站起来,在房间里边走边说,这是他的习惯,每当他思考成熟时,他就这样在房间内来回走动,发表演说。
  “目前完全采取市场经济是无法控制物价的,只有管制起来才行,首先就从生活必须品开始。”
  刘航琛看着滔滔不绝的庄继华忍不住打断他:“文革,仅凭我们西南三省是不行的,要想实行监管,就必须在全国,否则走私贩子会把粮食运到陕西,河南,广西,这是一样的。”
  “既然实行专营,那就禁止私人购粮,地方各级政府,党部,三青团,预备役官兵,都有监督之责,一经发现,即行严惩。”庄继华毫不犹豫。
  “可是你想过没有,有粮的大户,他们要是拒绝出卖他们的粮食,他们是有能力将粮食送出西南三省的。”刘航琛对四川的情况非常了解,四川将领大都是地主,仅刘湘家族就占地数千公顷。杨森邓锡侯田颂尧无一不是当地的大地主,他们部队的军官也大都是地主,减租减息已经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若再对粮食实行低价收购,他们的反应恐怕会比减租减息更加强烈。
  “航琛兄,这些都不是问题,”庄继华毫不在意的摇头:“可以通过监察来堵上这个漏洞。”
  刘航琛摇摇头叹口气:“事情不会这样简单的,文革,恐怕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庄继华楞了下,他若有所思的看着刘航琛,沉默一会才问:“你是不是指的川军将领?”
  刘航琛和邓汉祥几乎同时点头,庄继华叹口气:“这次就顾不上他们了,况且,他们大都在前线,应该知道前线的艰难,支持我的决策。现在的问题是你们,远不远支持我。”
  邓汉祥和刘航琛几乎同时看着马寅初,希望他能说服庄继华不要采取这项措施。
  马寅初明白,这两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他也一直在思索此策的可行性,衡量半天还是感到不妥。
  “文革,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个整体,是不可分的。你想用局部经济代替经济全局,这是难以想象的,在经济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马寅初的话衡量很重,他显然顾虑到自己的身份,所以论点只停留在经济层面。
  “马先生,对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庄继华转身面对马寅初:“先生是指西方成熟的经济体,在中国可能出现意外。”
  马寅初就要反对,庄继华却伸手制止他讲话:“请听我说完,上海沦陷后,中国就没有一个经济中心。地方经济各自独立,其实上海就算没有沦陷,中国经济也不是一个整体,现在重庆是中国的工业中心,大后方,具有重要影响力,如果我们在这里获得成功,就有可能把他推向全国各地。马先生,西方经济那套暂时不适应中国。”
  庄继华显得很自信,可马寅初却不赞成:“文革,这不对,你说我国经济不如西方那样联系紧密,这点我同意,但绝非没有联系,西方经济那套同样适合中国。”
  庄继华在原地转了一圈,想想后说:“马先生,看看地图,如果在西南三省实行,那在国统区中占了多大的一块地区,我有信心将他推到全国。”
  马寅初忍不住发出了他最锋锐的一剑:“施行这项政策需要多长时间?你能一直担任四川省主席和西南绥靖公署主任吗?如果你被调走了,会不会名存实亡?这些你考虑过吗?”
  这下真正打到庄继华的痛处,从内心讲他想上前线,蒋介石将他调回来,原因虽然多,但都不致命,所以他重返前线的机会仍在,他一旦离开,会不会人走政息,这些都是致命的。
  庄继华犹豫下,目光复杂的看着刘航琛和邓汉祥:“所以我需要你们的支持,若有什么意外,你们能继续干下去。”
  “文革,你高估纽澳我们,”刘航琛坦率的的说:“我对当地主丝毫没有兴趣,可就算我和鸣阶兄加起来也不行。”
  邓汉祥见庄继华的目转向他,便苦笑下说:“航琛的话没错,我们俩就算加起来也赶不上半个你。文革,你现在是上有校长提携,下有川军将领支持,手控两大银行和开发公司,川民支持者甚众,连表老都毫不掩饰对你的支持,我们可不行。”
  邓汉祥刚才一直没开口,他一直在衡量庄继华此言的真假,在民国官场混迹多年,各种形形色色的事都见过,那种只是说说的事情见多了,观察半天,他得出结论,庄继华是真想干。不过,邓汉祥也很清楚,如果庄继华真的成功,对改善当前物价飞涨的情况将非常有利,也能一举缓解目前的经济压力,所以从心里他支持这项政策,但他的担心也正如马寅初所言,如果事情做到一半,他拍拍屁股可以走了,可他邓汉祥还得在这里生活。
  庄继华沉默了,这时梁漱溟却出人意料的站出来支持:“寅初兄,凡事都是事在人为,不去做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马寅初看看瘦削的梁漱溟心说,老兄,这不是乡村建设,你那个错了还可以重来,这个是不行的,错了就会引起大乱。
  “我不懂经济,”梁漱溟的神态中带着真诚:“但我听了这么多,我知道一个事实,目前国家经济出现问题,这个问题是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的,之所以发行这么多货币,是因为战争导致军费支出猛增,现在没法削减军费,又没有其他办法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那为什么不试试庄主席的办法呢?”
  庄继华没想到从梁漱溟这里得到支持,他转过身,友好的冲梁漱溟笑笑;马寅初却不得不解释说:“梁兄,事情不是这样简单,这是涉及国家经济各个层面的大调整,必须慎重,一旦实行就没有重来的可能,哪怕是错了,也要执行一段时间才能修正,否则对政府的信用将是重大打击。”
  “那庄主席有没有什么具体措施呢?要有的话,拿出那让大家看看,是否可行。”梁漱溟好整以暇的抖抖长袍上的烟灰,翘起二郎腿,鞋面上的一块疤显得分外显眼。
  马寅初想想后点点头,庄继华便接着说:“那好,我就说说我的想法。首先宣布对粮食布匹食用油施行管制,成立省粮食局,以下各市县也同样成立粮食局,各乡镇成立粮食收购站,以国家统一牌价收购粮食,这是第一步;”
  “其次,成立收粮队,雇佣乡民到各地收购粮食,所有粮食运入指定粮站。”
  “与此同时,在城市,包括乡镇,建立粮店,以国家统一价格卖粮。”
  “第三,给全省每个有户口的人发放粮票、油票、布票,规定每月的粮食用量。”
  “为防止私下进行粮食贸易,在全省建立缉私队,查禁非法粮食交易,各交通要道,特别是出川的交通要道,要建立缉私点,由当地驻军和党部配合执行。要制定一部法律,严惩参与粮食走私的所有人,包括当地官员和军方将领。”
  “文革,如果我要到外面的小面摊吃碗面,怎么办?”刘航琛的问题看上去好笑,却很实际。
  “吃了多少就给老板多少粮票和钱。”庄继华毫不含糊。
  “那我是外省来的呢?”刘航琛立刻紧逼上来。
  庄继华一时语塞,这倒是他没想到的,刘航琛又说:“还有,一些党内元老和高级将领家属,他们需要雇佣人,这些佣人的生活费呢?粮票怎么发?”
  “嗯,这还真是个问题,”庄继华淡淡一笑,这些措施本就是他一个人想出来的,有漏洞在情理之中。
  “这倒可以解决,”马寅初倒不认为是件多大的难事:“可以对高级官员提供特供,比如将级军官以上每月可以获得多少粮食的补充,另外,还可以这样,计划粮食外,也就说可以不用粮票购买粮食,必须付给三倍的价钱,每人每月计划外购粮不得超过该人当月应买量,也就是说定额四十斤,那么你购买的计划外粮食也不得超过四十斤。”
  “如何得知这人一个月购买了多少计划外的粮食呢?”邓汉祥问。
  “可以这样,每个居民,除了粮票外,还发给一个购粮本,这个购粮本就是记录每月购买计划外粮食的数量。”庄继华立刻想到一个法子,他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购粮本,只是不知道他的作用是什么。
  这下连刘航琛也不再说什么了,不过他与邓汉祥依旧忧心忡忡,他们对推行这个政策完全没有把握,马寅初的眼中也透着忧虑,看得出来他们的信心严重不足。
  这里不是西南开发队,在西南开发队,庄继华只要决定了,大家就一起努力,跟着他把事情干好。但现在庄继华必须首先说服他们,然后才能推行他的政策。
  看着他们的样子,庄继华决定给他们打打气:“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经济因素占很重要的地位;距离抗战胜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打赢战争来做。”
  庄继华见他们的兴致还是不高,决定再让一步:“这样吧,对经济的管制先从粮食开始,食用油、食盐、布匹等物资暂时不管,从粮食管制中吸取经验教训。”
  “我希望你们支持我。”
  “你要我们做什么?”邓汉祥抬头问道。
  “我希望你们能拟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准备和执行阶段的步骤,要尽量详细,要有发生意外如何处置的应急备案。明天梅云天要从重庆过来,我希望你们四人这段时间抛开一切外来因素的影响,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制定粮食政策。”
  邓汉祥犹豫片刻点点头,马寅初也点头答应,刘航琛却说:“文革,不是我不答应,我还兼着四川银行的总裁,好多事要我处理。”
  庄继华微微皱眉,不冷不热的说:“航琛兄,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派人来通报吧,况且少卿,鸣阶,马先生也都有事。”
  刘航琛心知,若再拒绝,庄继华恐怕在将来就要另眼相看了,于是也答应下来。这时梁漱溟却有提出个问题。
  “文革,我在定县时,发现农民对收成很在乎,要是他们发现种粮收成不高,这会不会影响他们种粮的积极性,谷贱伤农,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有。”梁漱溟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郑重其事的问。
  庄继华神色一滞,想了想说:“那就强迫种粮,无粮不稳,只有这个办法了。”说完之后沉凝片刻,冲马寅初他们狡诈一笑:“至于怎么强迫,这个问题就交给你们了。”
  “半个月以后,把计划的草稿交给我。”庄继华说完就准备走,刚转身仿佛又想起什么事,转过身来对马寅初说:“马先生,我想请你出任四川省政府的经济顾问,每月法币四百元,你看怎么样?”
  “法币就算了,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薪水已经不低了。”马寅初淡淡的说,于其中不乏讽刺,这个参政员其实就是个摆设,蒋介石用高薪厚禄养的橱窗陈列物。
  “文革,你先别忙走,我还有个想法,”马寅初把庄继华叫住,庄继华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
  “你看是否可以在成都建一个证券交易所,为企业融资建个平台。”马寅初期望的目光看着庄继华。
  这是庄继华完全没想到的,他犹豫了,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很强大,可危险也同样强大,想不说,那些上市公司,就说上市条件就是个大问题,前世中国那么空壳公司是怎么上市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才是把真正的双刃剑,在现阶段,它一旦出问题,那就是万劫不复。
  求月票支持..........
  求月票支持..........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五章主政西南第四节经济改革(四)
  第三部血火抗战第五章主政西南第四节经济改革(四)
  庄继华慢慢坐回座位上。马寅初提出的问题让他十分为难,他迅速思索里面的成败利弊,那个镠先生迟疑下不满的说:“上海那个证券交易所就是应该砸烂,怎么又想起搬到成都来了,你以前不是也认为应该关闭上海证券交易所吗,怎么又要建一所了呢?”
  “关闭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因为这个交易所已经完全蜕化变质,成为一所由权贵操纵的赌场,而股票证券却是企业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国家经济非常重要。”马寅初见庄继华的态度,以为他不清楚证券的作用,便想向他普及下证券和证券交易所的知识。
  但他的话刚落,庄继华就皱眉问:“那么怎么保证成都的证券交易所不沦为权贵的赌场呢?另外还有,有足够的上市公司吗?以目前中国工业规模来看,能有多少家上市公司?特别是如何进行监管?”
  这短短几个问题,马寅初就知道不用再做什么普及了,他立刻说:“这个我有个设想,证券管理机构应该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管,这个委员会应该是独立的,成员不能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任职。”
  “这些成员如何产生呢?”庄继华又问。
  庄继华的问题让马寅初有个感觉,他不反对证券交易所,但却更关心证券交易的监管。这让他受到鼓舞。
  “由国家财政委员会任命。”马寅初有些兴奋:“机构设置可以仿照纽约证券交易所,设主席和委员,负责监管证券交易,制定交易规则。”
  庄继华想了想,轻轻摇头:“马先生,这样作是不行的,从本质上说,纽约证券交易所更像是家俱乐部,国家制定有证券交易法,国家对交易所的管理依靠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在美国,对证券交易是监管与管理分离,政府负责监管,交易所负责管理。马先生,对证券交易所我没有反对的意思,我担心的是如何监管?如何才能防止公司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让股市成为他们的提款机?所以要想建立这样一个交易所,必须首先做好这点,做到公正公开,避免受到国家机器和权贵干预,否则宁可不办。”
  庄继华的态度非常坚决,证券交易就是个魔鬼,从29年到2008年,制造了无数灾难,从政界到经济界人士,对他的态度是爱恨交织。谁都无法否认他的巨大价值,可谁都不敢小窥它无与伦比的破坏力。
  “文革,你懂的东西不少嘛,对证券也懂。”邓汉祥笑着问,他对证券似懂非懂,在南京时曾去上海证券交易所看过,对里面的热闹有些不解,不过他很清楚这能带来巨大财富。
  庄继华心说恐怕这世界我不了解的东西还不多,他淡淡的说:“我在欧美经商时曾经涉及过证券业务,看过些这方面的资料。二九年世界性经济灾难就有它的功劳,此后美国加强了证券监管,相继制定了好几个法律。”
  “证券交易的最大危害就在缺少监管,我以为建立证券交易所是可行的,便于企业募集资金,迅速恢复生产,但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上市公司必须做到财务公开,打击非法交易,内幕交易。马先生,我以为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这上面,另外还有不要事事指望政府。在有些时候,政府也是不可靠的,交易所董事会应该是个独立机构。”
  马寅初沉默了,在他的设想中不是没有监管,但他寄希望于政府,依靠政府进行监管,上海证券交易所就是个没有政府监管的交易所,因此产生大量弊端,正是吸取这个教训,他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上,但他没想到,庄继华竟然不相信政府,要回到由交易所自律的道路老路上,这让他有些失望。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所得,庄继华提出监督与经营分开的思路倒是个不错的思路。
  成都各界都在等信任主席的施政纲领,但他们失望了,简朴的上任仪式后,庄继华就像消失了一样,再也没见他发表过任何演讲,连公共场所都很少去,不过他美貌的太太倒是惹出了一则新闻,刘殷淑带着孩子去武侯祠游览后,在武侯祠外居然受到两个不开眼的袍哥的纠缠,而且警察就在旁边。
  这件事让庄继华勃然大怒,成都警察局长被撤职,由二十一军原军法处长梁宏亮出任成都警察局长,梁局长上任后立刻开展打击黑社会运动,大批称霸的各区袍哥被捕,剩下的被迫逃出成都。
  除此之外新主席没有任何举动。省政府的主要官员也没有变动,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张澜出任教育厅长,张澜到任后在教育厅引进了一批教育界人士,使教育厅成为变化最大的部门。但在新闻界看不到的地方,变化却在悄悄发生。
  陈公博上任之后才发现,为什么陈立夫没与他抢四川省党部主任的职位,他在这个位置上几乎如坐针毡,从省党部秘书长罗林韬到下面的各个科室全是庄继华的人,而且他们自有一套做事方法和规章制度,他布置的任务要是符合他们的做法就照办,要是不符合,就根本执行不下去,而他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除了下面的人外,庄继华对党部抓得也很紧,上任的第三天就到党部来了,陈公博还清楚记得,当庄继华来时受到的欢迎程度与他上任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中非常不舒服。
  在随后的会议上,庄继华当作他的面向下面布置任务,要求各级党部加强对减租减息的复查,派出大量干部到各地调查物价和农业生产情况。
  “值此国难之际,党部要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核心作用,每个党员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加强新生活运动,自觉拒绝腐化生活,….。”
  想起庄继华在会上振振有词,陈公博就气不打一处出来,在这个会上,庄继华毫不掩饰他要干涉党部工作的野心,丝毫没把他陈公博放在眼里。
  幸亏这是陈公博,要是换了周佛海,恐怕当场就与他吵起来。陈公博则要深沉得多,他没有与庄继华当面争吵,反而在会上强调党部要支持地方政府的工作,高度评价减租减息,同时回顾了当年在广州搞减租减息的经过,暗示庄继华,我的资格要比你老得多,你不能太让我下不来台。
  “陈主任,明天的头版审阅了吗?您要是同意,我们就发了。”电话里传来四川日报主编那川味很浓的普通话。
  四川日报是四川党部的官方报纸,陈公博上任后规定每天的头版必须送他审阅,只有他同意后才能发,这个做法曾经遭到秘书长罗林韬和宣传处处长杜华龙的反对,经庄继华协调后,这条规定才落实下去,这更让陈公博感到庄继华的无处不在。
  “我还没看完,过两个小时你再打来吧。”陈公博说完就把电话挂了,然后从文件中找出那篇文章。
  文章不长,标题是《欧战时英法德的战时经济政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对比了欧战中,英法德三国对经济采取的管制措施,这些措施对支持战争产生的巨大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德国就是因为经济上的失败,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很快陈公博就看完了,他在心里轻轻摇头,这又是个书生常谈的话题,自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就有人提议对经济实施管制,可两年下来,经济管制依旧没影,别人不清楚,他心里可是清清楚楚,孔祥熙所属财团就是利用这段时间的混乱大发国难财,要是管制起来,他们怎么发财,他才不会制定这种政策。
  这让他想起在来四川之前。在武汉召开大本营会议,由于各地物价飞涨,各方对主持经济的孔祥熙多有报怨,孔祥熙为摆脱责任,把财政困难归结到军费猛增上,要减轻财政压力,就必须裁军,可以想象,这样的建议不但蒋介石不会同意,恐怕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也都不会同意,战争期间裁兵,这是在开国际玩笑。
  “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用,看来四川还是缺少人才呀。”虽然心里这样想,可陈公博拿起笔准备签字同意,可转念一想感到不对,这是第几篇了?他站起来走到报架上,拿起夹住四川日报的报夹,翻看最近几天的报纸,昨天的第二版是从欧战看战时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前天是头版头条,物价飞涨对抗战的影响。
  翻看数天的报纸,都有关于战时经济政策的报道。陈公博放下四川日报,又拿起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晨报等报纸,他发现这些报纸对战时经济政策的报道也同样很多,有不少是成都商界名流和大学教授的文章,商报和成都日报上面更是公开提出应对生活必需品进行管制。
  看着这一篇篇报道,陈公博嗅到一丝异常。如果以前对四川的新闻管制不了解,现在他对这套管制方法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些报道没有宣传部的同意是不可能发表的,特别是其中指责政府对物价上涨管理不力,这样的用词在往常肯定会被删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