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初唐峥嵘> 初唐峥嵘 第192节

初唐峥嵘 第192节

  皇城内也差不多都是这样,规划的很有点后世工业园区的味道,甚至官衙都是左右对称的。
  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东有东朝堂,西有西朝堂,东有右武卫,西有左武卫,东有右监门卫、右千牛卫,西有左监门卫、左千牛卫。
  李善站在街边,左右看了看,真是对称啊,这边是太常寺、太仆寺,对面是鸿胪寺、宗正寺。
  今日李善是来拜访太常寺的,这还是凌敬的提醒……这种细节李善自然不知道,唐朝的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
  正位上坐着一位中年男子,身高略矮,一张胖脸似乎永远挂着笑容,正笑吟吟的看着李善,“怀仁来了。”
  “拜见安丰郡公。”
  这位就是这一任的太常卿,扶风窦氏的窦诞,去年病逝的陈国公窦抗的三子,爵封安丰郡公,娶李渊次女襄阳公主为妻。
  窦诞为人随和,笑道:“某为驸马都尉,平阳为某表妹,怀仁称陛下为伯父,当如何称某?”
  如果是其他人,李善说不定会来一句今日为公,当不论私,但碰到这位,只笑着拱手,“光大兄。”
  窦诞不管在扶风窦氏,还是宗室内都是以人缘好出名的,前面一个多月探望平阳公主次数最多的就是他,早就和李善混熟了。
  “听说陛下由你择职,怎的去太医署?”窦诞拉着李善坐下。
  “未入太医署,只是授课而已。”
  “自然不入太医署,长官太医令也不过从七品下。”窦诞摇头道:“为兄也听说了,崔舍人一力劝诫,不然怀仁任中书舍人,当晋升甚速。”
  李善笑着胡扯了几句,心想崔信这个锅背的……谁让你那日太卖力气了,呃,可能是真的想多骂我几句。
  太常寺为唐朝九寺之一,掌宗庙礼仪,但也监管其他,下设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禀牺署、汾祠署,说起来部门不少,但都有主管者,窦诞其实闲的很,平日里经常在宫中陪李渊那些未成年的皇子,今日碰到李善拉着说个没完。
  李善一边随口敷衍,一边在心里回想昨晚凌敬对窦诞这个人的评价,曾因为不能劝诫李元吉,导致太原府被刘武周攻陷,担任刑部尚书、大理寺卿时因为本朝未有明律,东宫传令而改动《开皇律》使人免罪,最终被发配到太常寺来。
  这是个没什么能力,性情柔弱的官员……不过昨晚凌敬提到,朝中有人提议,陈国公窦抗病逝后,其兼任的宗正卿出缺数月,当以窦诞补之。
  宗正卿这个职位,在唐初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甚至在夺嫡中也有一定的分量。
  聊了好久,李善实在忍不住了,直截了当的问起太医署。
  窦诞无所谓的说:“不在皇城,他日再去吧。”
  “不在皇城?”李善愣了下,他娘的不在皇城你早说啊!
  “太医署内官员、师生四百余人,皇城哪里放得下?”窦诞笑道:“隔壁就是太仆寺,也没马厩啊。”
  最后在李善的坚持下,窦诞派了个小吏陪着李善出了皇城,太医署设在兴宁坊,约莫在长安的东北角,边上就是通化门。
  为什么设在这儿,李善很快就知道了,因为太医署的药园就在通化门外不远处。
  “多大的药园?”
  小吏恭恭敬敬的说:“约莫百亩。”
  李善无语了,百亩药田,太医署这规模有点大啊。
  “不过大都荒废。”小吏解释道:“太医署内,太医令二人,从七品下,下设太医丞二人,医监四人,医正八人。”
  李善摸了摸鼻子,嗯,这是行政人员,将近二十人,管理四百人的机构,也差不多够了。
  “各科医师五十人,医工近百人,另有医博士、医助教合计百五十人。”
  李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都三百余人了,一共也就四百余人吧?
  感情太医署里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老师和工作人员,压根就没几个学生?!
  难怪窦诞很诧异我为什么要去太医署授课……你去教谁啊?!
  进了太医署,这地儿不小,但一排房子大都破破烂烂,李善都怕塌了……小吏殷勤的在前面引路,嘴里滔滔不绝。
  太医署有医学和药学两个部门。
  医学部授课,药学部主种植、炮制药材。
  医学部之下又设有四科。
  医科主学《脉诀》、《本草》、《明堂》、《素问》,这些只是基础,之后再细分科,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
  针科,顾名思义,主要是针灸。
  李善没想到还有按摩科,这个太医署有点不太正经啊!
  但还没结束呢,当小吏说到医学部最后一科的时候,李善是彻底无语了。
  咒禁科!
  有咒禁博士、咒禁师……听听这名称就觉得不对劲,授咒禁之术,使学生能用咒禁来拔除邪魅鬼祟以治疾病。
  按摩科还算在正常范围内,顶多让李善想得多了点,但咒禁科……画风彻底歪了!
  但最重要的是,一路上基本都没看到什么人,李善心哇凉哇凉的,“三百余医师、医工、医博士都去哪儿了?”
  这小吏四五十岁年纪,头发略微花白,习惯性的弯着腰,咧嘴一笑,“李郎君,前隋设太医署,但本朝直到去年才复设,医师、医公多为旧人……”
  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前隋太医署在李唐立国时候就撤销了,到去年复设,整整五年了,不找活计,难道大伙儿饿死啊?
  反正现在也没几个学生,一个老师能教几十个学生,而现在老师比学生多了好几倍……所以大家都在忙自个儿的呢!
  李善以手抚额,想在这儿拉出一支医护兵,难度实在太大了点!
  第二百八十三章 草创
  李善失望的站在太医署的院子里,他知道后世明清时期只有所谓的太医院,主要服务于皇室、达官贵人,原本想着隋唐时期居然有太医署这种很类似后世医学院的机构,还琢磨着传道受业解惑呢,结果呢?
  那小吏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太医署的太医令、太医丞……换句话说,校长、副校长都不在,整个太医署都放羊了。
  李善抓了个杂役问了问,目前太医署学生只有不到百人,医科的很少,主要都是药科,学习种植、炮制药材。
  想想也是啊,种植、炮制药材学起来未必会很快,但要看和谁比……医科的学生学完《素问》、《脉经》、《甲乙经》之后,每月考一次,每季度考一次,每年的年终还要考一次,一般情况下要七年才能毕业。
  等了半个市场也没等到任何行政官员,李善脸色越来越难看,索性一甩袖回了朱家沟。
  “去年才复设太医署?”马周听闻也有点诧异,但随后是幸灾乐祸,“怀仁倒是好眼力,挑了个这去处!”
  凌敬想的更多一点,“当日你在圣人面前力承入太医署授课,若无成效,只怕一时之间难以出仕。”
  这一点李善也想到了,自己在李渊面前是表明了态度的,没有一定的动静,李渊短时间未必会让自己出仕……就算出仕,也摸不到什么好位置。
  李善倒不是想要什么好位置,五六品官,还有哪个职位比中书舍人更好?
  一个更重要的职位,更容易让自己陷入漩涡……所以,李善已经琢磨着要抽身而走了。
  但如果能在太医署做出点成绩,自己能挑选的余地才会大一些,或许在关中选个地方?
  如今李建成、李世民夺嫡之势越来越白热化,现在平阳公主很可能会掺和进来,再加上齐王李元吉……
  李善想了想,猛拍桌面骂道:“若不是……若不是他……”
  凌敬咳嗽两声,虽然李德武抛妻弃子,但朱氏可以叱骂,你这个儿子不能骂,至少不能在人前骂。
  李善山东战事扬名,回京后科举入仕,未入秦王麾下,才最终酿成这种尴尬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李德武,以及李德武身后的河东闻喜裴氏。
  若不是李德武,李善早就光明正大的投入秦王府,然后以大义怂恿李世民早点动手了。
  凌敬思索片刻,盯着李善,“若是白手起家,草创太医署呢?”
  “自己干?”李善一愣,怔了怔后又是一拍桌面,“不错,自己干!”
  “太常卿窦诞与你相善,理应不会相阻。”马周分析道:“太医令诸人散落,无人能束,怀仁以授课之名……”
  李善起身在书房里绕着圈子,越想越觉得有门。
  自己只负责授急救、外伤、护理这些,除了自己没人能授课,换句话说没人能帮得上忙……呃,而且那些《素问》、《脉经》、《甲乙经》自己也不懂啊,诊脉都不懂。
  嗯,亲卫队倒是能挑一些人过去做个助手,都是自己在山东调教过的。
  顶多让药科的人帮忙弄点外伤药,正好药科的人手不算缺……那是自然,因为药科的人大都在药园里,炮制的药材是能卖钱的。
  李善竖起手指,“其一,得去要钱,没钱不行。”
  “其二,得打制器械,窦诞的父亲陈国公过世前曾兼任将作大匠,嗯嗯,德谋兄也帮得上忙,之前带去山东的那副就是他找人打制的。”
  “其三,召生……”李善犹豫了下,“只怕少有人肯来。”
  凌敬点头道:“前隋太医署出身,行走民间为名医,只怕不肯满手血污……”
  这话说的委婉,但李善听得懂言外之意,那些学生虽然都是平民子弟,但进太医署学习,都是希望能成为医者或者做药材生意。
  而李善想培训一批人手出来是为了筹建伤兵营,那些学生未必肯……身份终究是有差别的。
  说到底,这是医生和护士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后世医院里也是存在的。
  李善抿了抿嘴,“从农家子挑选,许免府兵征召!”
  顿了顿,李善迟疑问:“可行否?”
  凌敬想了想,“如今天下大约一统,除却突厥再无战事,关中府兵……若只是挑选数十人,倒是无妨。”
  马周眼珠子转了转,“先试行五十人,许免府兵征召,若是他日……干脆收归李家门下,为怀仁亲卫。”
  虽然是馊主意……但也是个办法。
  其实在武德六年,关中府兵就算出征立功,分的田地也比不过之前那些年了,不仅少,而且贫瘠,还特别远。
  如果能给出好处,比如召为亲卫,李善这个思路还是有可行性的。
  李善抓了抓发髻,发狠道:“明日再去!”
  其实李善心里有数,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钱要器械和招生,最难的是解剖的大体老师……实在没地方去弄啊。
  这个时代,就算是敌军尸首,那也是要掩埋的,人死为大……之前在馆陶设伤兵营,倒是有不少练手的机会,但现在大战都打完,只剩下突厥。
  等着突厥来送人头?
  一晚上连在吃饭的时候,李善都在心里发愁,也不知道刑部、大理寺关了多少死刑犯,但就算斩首或绞死也没用啊,不能做成大体老师。
  也不知道福尔马林成分是什么……
  “郎君。”
  李善接过茶杯喝了几口水,“母亲,何事嘱咐孩儿?”
  对面的朱氏扫了眼,看周氏退了下去,才说:“得封馆陶县公,却未入仕,听闻吏部尚书调任?”
  之前李善未赴吏部选试,就是以封伦为借口的,听了这话苦笑道:“母亲,孩儿欲在太医署授课,不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