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初唐峥嵘> 初唐峥嵘 第374节

初唐峥嵘 第374节

  第五百九十六章 闹大了
  王仁佑并不清楚为什么没有援军,他也不知道河东兵力部署调配,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朝中做出了决定,那就不会随意更改。
  对于雁门关失守,王仁佑很无所谓,事实上河东出身的人都习惯了,但他在考虑,顾集镇据说只是个小寨,没多少兵力。
  如果颉利可汗攻破雁门关,大肆劫掠,满载而归,会不会放过顾集镇……事实上,李善被困于顾集镇的消息,虽然算不上绝密,但也少有人知。
  于是,王仁佑选择了消息最容易扩散出去的平康坊,并下帖邀了这几位……他相信,李善被困于顾集镇的消息很快就能散开。
  到时候,自己不需要做什么手脚,只需要刻意引导一下,让这个消息在河东道传开。
  只要突厥能破雁门关,杀到太原府附近,很容易就能得到这个消息……到时候,回程途中,随手一击,覆灭顾集镇还不是轻轻松松。
  满脸通红的王仁佑眼角余光瞄着已经议论纷纷的众人,心想自己或许再难青云直上,但能将李善扯下来,更是快意!
  王仁佑想的没有错,平康坊算是全长安城最为鱼龙混杂,消息扩散最迅速的地方……几年前,李善初来乍到,就是选了平康坊为打听消息的第一站。
  关于邯郸王李善陷于朔州顾集镇,遭突厥大军围城的消息很快就散开了。至少平康坊内传的是沸沸扬扬。
  这两三年,李善横空出世,学识驳杂,手段了得,屡立功勋,又以“诗才”盖压一城……再加上与清河崔氏嫡女定亲,年青一代,无人能望其项背,没想到却陷入绝境。
  一两个时辰后,拥女赏舞的王仁佑斜斜靠在榻上,在心里琢磨如何尽快的将消息散播到河东,散播到太原府甚至是代州去。
  虽然算不上多聪明,但王仁佑也知道颉利可汗为子复仇,这是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只要能捅破李善在顾集镇,这厮就逃不过这一劫。
  说起来真是运气啊,居然有人举告赵郡王李孝恭意图谋反,李靖这才回返江南没有北上,以至于李善滞留代州……
  如果李善回朝,即使考虑到颜面,颉利可汗索要李善,陛下也不可能交出来。
  因为去岁今年对阵突厥占了上风,李渊下定决心,之前李唐和突厥的国书中是俯首称臣的,但如今已经自居上国了。
  但如今李善在朔州,在顾集镇,那是突厥能肆意的区域……
  这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在讨论突厥今年何时会退兵,有人似乎是河东人氏,赞代州军战力不凡,若能坚守雁门关,时日一长,突厥必然会因为粮草不足而撤兵。
  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一时间议论纷纷,王仁佑一拍桌案,起身道:“其实若使突厥退兵,护佑河东不遭战乱之祸,倒也简单!”
  聚集而来的人中,不少人都知道王仁佑与李善是有仇的,都冷冷的盯着王仁佑,他们都猜到了王仁佑会说什么。
  果然,下一刻王仁佑脚步踉跄,“妄起刀兵,本有罪责,若许李善头颅,颉利可汗必然退兵!”
  安静了片刻后,有人悄然挤出人群,向外走去,也有人冷冰冰道:“邯郸王为国捍边,不知何罪之有?”
  “难道未有邯郸王,突厥就不会犯边了?”
  “武德五年,颉利可汗大寇河东……哦哦,是了,那一年平阳公主力战突厥,使太原府未被突厥攻破。”
  上。
  按道理来说,王仁佑这时候应该溜回同安长公主府,同安长公主是李渊唯一的同胞姐妹,身份高贵,唯一的女儿还被杨广纳为嫔妃,导致李渊对这位姐姐极为关照,任谁都不敢挑衅。
  只要回了长公主府,王仁佑就能坐观流言蜚语满天飞,然后再向河东引导……但王仁佑偏偏听到了有人提及代州军,有人赞誉李善,哪里忍得下这口气,非要在口舌上争个高下不可。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王仁佑叹道:“李善两度羞辱欲谷设,又如此羞辱颉利可汗,才会闯下这番祸事……”
  周围人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不远处响起愤怒而惊喜的叱骂声。
  “果然是王仁佑!”
  “在这儿,在这儿!”
  “都闪开!”
  人群哄然四散,将王仁佑一个人留在原地,有人脸上满是幸灾乐祸的神色,但更多人是吃瓜众。
  王仁佑刚开始还没听出来是谁的声音,但打眼一看,头上冷汗直冒,酒意在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为首的是清河张氏的张文瓘,十六岁的少年郎随手操起一张胡凳,气势汹汹的冲了上来。
  身后跟着的是长安令李乾佑之子李昭德,这厮更狠,不知道从哪儿寻了根棍子,随手在空中挥舞几下,隐隐有风雷之声,显然这两年文采不知道修炼的如何,但武艺却是大有长进。
  再后面跟着的几人中,王仁佑倒也认识几人,有张士贵的胞弟,有秦武通的儿子,还有刘世让的次子……基本都是沦陷在朔州的。
  一张胡凳被掷来,王仁佑侧身闪开,加快脚步就要逃,这时候斜刺里冲出一人,双手抱住王仁佑,凛然道:“太原王氏子弟,何能受尔等欺辱?!”
  顿了顿,王仁佑听见这人继续道:“六兄放心,分说明白就是!”
  王仁佑如坠冰窟,侧头看见死死抱住自己的王仁表。
  周围人愣了下后,响起一阵哄然大笑……关于王仁表、王仁佑兄弟的事,虽然算不上街头巷尾都知晓,但在场的大都是世家子弟,谁不知道内情。
  最先冲上来的张文瓘狠狠一拳砸在了王仁佑的鼻梁上。
  紧接着李昭德手中棍子迎头劈下,正劈在弯着腰呼痛不已的王仁佑的背脊上。
  你也不小心点!
  王仁表手一松,任由王仁佑摔在地上,转头瞪了眼李昭德,好险砸到我!
  其他几人还算收敛,只是痛斥几句,但李昭德和张文瓘堪称肆无忌惮,将王仁佑揍得体无完肤……他们和李善关系最为密切,关键是王仁表毕竟是同族兄弟不好下手,他们自然要代劳了。
  最倒霉的是,平康坊虽然不宵禁,但其他坊是要宵禁的。
  而如今已然入夜,也就是说,王仁佑跑都跑不掉了,这一顿揍,得持续到第二天早上。
  事情算是彻底闹大了。
  第五百九十七章 可能引发的后果
  日月潭。
  李宅的院落内,崔信气急败坏到险些不顾仪态飞起一脚踹在面前两个憨货身上,但看了眼屋内的众人,强行忍耐住,低声喝骂道:“少不更事,谁让你去的!”
  刚才还得意洋洋……呃,事实上今日是特地来表功的张文瓘、李昭德都是一脸的懵懂。
  王仁佑那厮大放厥词,难道我们还揍错了?
  花了我我们不少心思呢,要不是我们,可未必想得到王仁佑那厮,就算猜到了,也未必能堵得住门呢!
  不表扬也就罢了,还要训斥……还有没有天理?
  难不成清河崔氏怕了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虽然名列五姓七家,但王仁佑如此做派,即使是太原王氏子弟也看不下去……太子中允王珪都忍不住在半公开场合喝骂了几句丢人现眼呢。
  崔信铁青着脸转头看向李昭德,再看看若有所思的王仁表,“他们俩年岁尚小,孝卿也跟着胡闹什么!”
  王仁表试探道:“不应该闹大?”
  崔信气的一跺脚,“现在说这些还有甚用?”
  王仁表突然想到了什么,神色大变,声音都有些发颤,“顾集镇……”
  张文瓘、李昭德都是后来官至宰辅的人物,也很快想通了,他们这些与李善亲近的世家子弟会刻意打探战局,特别关注李善的处境,都通过不同的渠道知晓李善如今在顾集镇。
  但民间是不同的,这消息尚属绝密,但经过这次一闹,消息会迅速扩散开。
  毕竟是太原王氏子弟,在平康坊被打的只能抬出去,必然会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到时候消息很难控制住。
  如果万一突厥那边知晓,回师途中,必然不肯放过在顾集镇的李善。
  李昭德想了想,“未必如此……一来突厥未必能攻破雁门关,二来就算破关而入,也未必能打探到这等消息。”
  张文瓘补充道:“怀仁兄于代州多有施恩,应该不会有人透露这等事。”
  崔信细细观察李昭德和张文瓘的神色,侧头看了眼,王仁表微微摇头……示意这两人都不知晓内情。
  但王仁表却是知道的,正常来说,王仁佑想做的事未必能成功,如果突厥真的攻破雁门关,打探李善消息,还不如审问俘虏来的方便。
  但问题在于,经过王仁佑这么一闹,消息扩散开,如果突厥真的知晓李善在顾集镇,如崔信、凌敬、平阳公主就很难判断消息来源了。
  说到底,崔信、王仁表都在担心一个人,裴世矩。
  反正有王仁佑这个堵风的稻草墙挡在前面,裴世矩如果做些手脚,透露了什么消息,这个锅也有王仁佑来背,轮不到他裴世矩。
  崔信知道裴世矩那日在两仪殿内为什么态度大变,但现在即使裴世矩做了什么,无凭无据的,平阳公主也不能认定是裴世矩。
  反而王仁佑倒是有真凭实据,而且他和李善本就有仇。
  崔信不免想起去年马邑一行,虽然之前多猜测是裴世矩暗中密告突厥,郁射设、结社率才会及时赶到,但终究无凭无据。
  但崔信回长安之后,登门拜访,从裴世矩的言谈举止中,很容易得出裴世矩就是幕后黑手的结论……裴世矩也没有刻意掩饰。
  这说明,裴世钜是有能力将消息送到雁门关外的。
  总而言之,张文瓘、李昭德、王仁表等人将事情闹大了,裴世矩就有了出手的可能……崔信心想,如今局势危在旦夕,长安这边又难以控制消息扩散,裴世矩能忍得住不出手吗?
  几日前,军报入京后,崔信还心想李善果然不安分,又惹出事来,但也没在意什么。
  但昨日崔信得知李善被困在顾集镇,立即让妻子张氏递帖,今日登门拜会安慰朱氏……这种时候,是需要表明立场的。
  今日早上突闻平康坊一事,崔信思虑良久,最终去中书省告假,与妻子同赴日月潭,还带上了不依不饶一定要一起来的女儿。
  那小子能躲过这一劫吗?
  崔信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张士贵有大将之才,薛万彻乃河北名将,怀仁看似常常剑走偏锋,但实际上极为谨慎,应该能应付得过来吧?
  但转念一想,顾集镇就那么大,一共也就千余士卒,若是颉利可汗知晓怀仁在顾集镇,再如何擅攻城拔寨,毕竟麾下十几万大军,用人堆,也能破寨了。
  想到这儿,崔信不由大恨,咬牙切齿道:“江淮均非良善之辈!”
  毕竟南北对峙数百年,如今一统天下也不过数十年,南人北人之间始终有着隔阂……事实上这种隔阂还要往更早时候追朔,西晋衣冠南渡,江左大族就极为鄙视南下的世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的侵犯。
  但这种局势后来渐渐发生了变化,原因也很简单,北强南弱。
  五姓七家除了郑氏之外,都位处北地,其实就算郑家,也被视为北地世族。
  天下一统之后,同样因为利益关联,北方望族对于南地的是家门发有着天然的排斥,也就数百年间散布在南方的旁支情况会稍好一些。
  比如东宫太子的第一心腹幕僚王珪就是个例子。
  但今日崔信如此失态,却不是因为清河崔氏对南方世族的排斥,而是因为江淮战事落幕后的一些纷争,这其中也是有南方世族的影子的。
  旁边响起了一个无奈的声音,“时也命也,时也命也。”
  “凌公回来了。”崔信行了一礼,苦笑道:“若非如此,怀仁何至于滞留代州。”
  凌敬摇摇头,“再等等吧,再等等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